[摘 要]預習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要堅持不懈進行引導;要創新課堂模式,把預習習慣培養基于課堂、用于課堂。
[關鍵詞]數學;預習;方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預習對于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學習習慣,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一、 要教給預習的方法,讓學生“會”預習
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反復訓練,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是養成預習習慣的前提。
1.預習之前要學會用“目標指引法”,即在預習前先閱讀學習的目標要求,對照目標來思考本節內容的重點,可以學習到什么知識和方法。
2.預習之中學會用“批注標記法”,即對概念、定理、例題、關鍵、疑問之處用符號進行標記,也可以對課本的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補充和歸納,或用符號語言、圖形語言進行互換。
3.預習之后學會用“練習檢驗法”,即通過做練習題來檢驗預習的效果。一般說來,數學課本中每節課后的練習題就是較好的檢驗題。
4.鼓勵使用“提問交流法”,即鼓勵學生在獨立預習的同時,敢于與同學或老師交流討論。根據預習能力的高低,交流中可以相互復述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可以針對疑惑之處或者知識拓展、規律推導、解釋應用層次的體會進行交流研討。
二、要明確預習要求,讓學生“要”預習
預習要成為習慣,必須長期堅持,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制度的保證。
1.設立預習本。預習本用來專門記錄預習中遇到的疑問和預習時做的練習,這樣便于檢查和反饋,也讓學生知道預習是一種需要被認真對待的事。
2.建立學習小組。每組6個人左右,其中學生按學習基礎好、中、差平均分配各2人,在組內每2人以自愿為前提,結成幫扶小組。明確“徒弟”需把預習中的問題向“師傅”請教,作業以及考試后的訂正交由“師傅”檢查,“徒弟”的進步亦可“師傅”的考核中加分,形成大組內可討論探究,小組內有責任互助的學習氛圍。
3.加強常規檢查。把預習檢測作為課堂常規,教師可在課前經常隨機抽取學生上臺演板。一方面檢測預習效果,及時表揚好的或懲戒差的;另一方面了解學情,為上課作準備。
三、要創新課堂模式,讓學生“樂”預習
要提高學生預習主動性、自覺性,必須創建生動的、可互動的、快樂的課堂,把課堂打造成學生展示的舞臺、探索的樂園。學生會的,讓學生說;學生想聽的,針對性地講;學生未想到的,一起來探索。基于課堂、用于課堂是培養預習習慣的重要方法。
1.將課堂練習提前,大膽讓學生嘗試。傳統的教學中,常常在講完新知識新方法后再進行練習鞏固。教師可嘗試基于預習的課堂中,將課堂練習提前至課堂伊始。作為預習檢測題,一方面可以檢測預習的成效;另一方面,大膽讓學生嘗試解決新問題能大大激發其學好數學的信心。
2.將講解的主體換位,放手讓學生表達。對于一些概念性知識讓學生上講臺講解,既可以檢驗學生預習的成效,也可以讓其感受到預習帶來的成功的益處。
3.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敢于讓學生提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通過預習,學生中的一些疑問代表學生的想法和學情,只有了解學情,才能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中經常詢問學生還有什么疑問,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提高教學的效率。
4.將問題設計精細,真正讓學生領悟。即使學生沒有問題提了,也不能說明已經完成任務了,因為受學生水平的限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較膚淺,所提問題也不一定能觸及知識本質。所以,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教師要準備許多精細的啟發性問題,在恰當的時機拋出。這些問題,本身是對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提問的一種榜樣示范。同時,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將預習成果引向深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好的學習習慣能讓學生終生受益,學好數學必須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的教育引導,需要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師為學生負責的崇高精神。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