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入手,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樂趣,構建一個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環境,增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從而打造精品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踐;數學樂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生的數學學習應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應該讓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只有回歸生活的數學才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生活化的情境,感受生活
數學教材內容往往比較抽象,概括性較高,單純為學而去學數學,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好奇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中,選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作為研究對象,從學生感興趣的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才能使學生快樂地去學習。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學習與生活相互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先出示一則校園招領啟事:今在校園內拾到人民幣若干元,請失者與五(1)班班長聯系。這時,讓學生討論這個“若干元”表示多少錢,有的猜五元,有的猜十元等。“到底是多少錢呢,能不能概括出來呢?”教師接著再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用x、y或n等字母中的任意一個來表示,這樣就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又很巧妙地導入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討論“若干元”表示多少錢,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生活化的語言,貼近生活
同一堂課,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藝術。因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學“人民幣”時,教師可設計一個模擬小超市,讓學生拿著學具中的人民幣來進行購物活動。教師可提出問題:你需要購買什么?價格是多少?你要付多少錢?可以怎樣付錢?需要找回多少錢?如此貼近生活的語言,不僅能讓學生沉浸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還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提問與回答的過程,不僅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并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生活化的問題,體驗生活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會發現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如教學“數對”一課,教師快速報出諸如“第七列第四行”這樣的位置,讓學生記下來,連續說出6個后,很多學生都反饋這種方式很繁瑣。繼而,教師順勢導出數對的記法,讓學生感知數對可以快速、清楚、準確地表示出位置。
四、生活化的應用,回歸生活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引導學生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數學的奧秘,感受數學的樂趣。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后,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去修理班上的桌椅板凳。學習了“搭配問題”后,愛美的學生一個星期都穿戴不同的衣服到校。
總之,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將書本知識活學活用,使小小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天地,激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要讓數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