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小學數學教師要努力改進教學策略,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探究機會,改變傳統作業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收益。
[關鍵詞]自主;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
1.準確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是小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運用具有趣味性和價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我們班里大部分學生都已經過了9個生日,只有小亮過了2個生日,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一問題具有很強的懸疑性,激發了學生渴望解疑的心理,提高了他們參與探究的積極性。
2.通過直觀教學,加深學生記憶。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與數學的抽象思維發生了矛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直觀性教學,通過實物演示、模型操作、圖片展示、語言描述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學生在抽象思維方面的不足,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感知,從而深刻掌握數學概念,靈活運用數學知識。
二、為學生提供探究機會,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1.精心設計具有探究性的習題和例題。教師要精心設計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來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展示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周長概念的表象。然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引導問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并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出長方形,幫助他們鞏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加深印象。這種實踐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探索的舞臺,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為學生留出思考創新的時間。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特點,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在自由廣闊的思維世界中發揮潛能。因此,當教師提出問題后,要預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通過分析、思考、討論等方式,得出最終的結論。尤其是一些思想性較強的問題,更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經過自主思考,學生才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印象深刻,解題思路更加清晰,才能更為熟練的應用原有的數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變傳統作業形式,提高自主教學有效性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不能只局限于課內教學,課外時間也要充分利用起來,將學生的目光由課本轉向課外,可拓寬學生的眼界,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如自己動手測量一下黃豆的單位質量,然后計算一下兩千克的黃豆有多少粒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表揚,激勵學生再接再厲。同時要求學生隨時進行自我評價。如學習和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有了哪些收獲,接下來有什么計劃和目標,自己將會如何朝著目標努力等。采用讓學生接受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除掉作業的負擔和累贅,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提高自主教學質量,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果。
總之,要想真正實施自主學習,實現課堂效率提高。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努力探究最高效的自主教學方法;強化自主教學過程的優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快樂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實現高效自主學習課堂。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