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乃至終身的教師,他們的關心與愛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幼兒的成長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學前階段是幼兒生長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年齡越小,對情感支撐的需求就越強烈。如果學前階段的留守幼兒行為、心理、品性方面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導,那么對幼兒的社會化進程、終身幸福將埋下不可避免的隱患。
[關鍵詞]留守幼兒;發展需求;心理健康
學前階段是幼兒成長發展、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使得他們在心理、行為、情感、個性的發展中都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甚至存在著一些缺陷。對于留守幼兒,不論鄉村、城市,不論年齡大小,都需要家庭、校園、社會三位一體,共同關注、共同關愛,給他們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的成長環境。
一、留守幼兒教育帶來的影響
1.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留守幼兒多由祖輩或親友照料,因此易形成以下情況:溺愛、嬌寵,幼兒漸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意識,個性任性、霸道;祖輩大多年邁,體力、精力不濟,孩子在生長過程中的種種需求(生理與心理)得不到很好的滿足;由保姆或親友非直系親屬照料,孩子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
2.家園教育理念不協調。留守幼兒的父母大多與教師無法正常交流,父母往往無法獲得孩子成長的第一手資料,在教育理念上較難與教師達成一致。祖輩、親友等人往往只注意到孩子的衣食暖飽,往往忽視孩子在品德、行為、習慣方面的培育,以致他們的身心成長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二、留守幼兒教育策略
留守幼兒身心幼稚,在情感上長期得不到安全與滿足,易形成冷漠、孤僻;自控能力差;膽怯、拘謹;霸道、嬌縱等種種不良的個性特點。
1.主動出擊,與父母或監管人形成統一教育理念。利用校園網站,將留守幼兒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用文字、照片、視頻的形式上傳在校園網站的班級頻道中,讓在外工作的家長通過網絡隨時隨地了解到孩子的最新動態,明白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不同需求和表現。家長在教育幼兒時碰到的問題與困惑,也可以通過網站的家長信箱直接與老師進行交流溝通,或者通過短信、電話、QQ等多種便捷的聯系方式,幫助教師與家長之間彼此達成一致的幼兒教育理念。同時,做好祖輩、親友等監管人的工作,讓他們明白幼兒需要的不僅僅是吃飽穿暖。個性的塑造、情感的滿足、品行的養成更是幼兒將來幸福生活的關鍵,要多多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用日常的接送時間、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讓家長了解幼兒的不同表現特征,共同細心觀察、耐心引導,利用孩子的最近發展敏感期,放大孩子的優點,弱化他們的缺點,激發他們的潛能,引導他們更好的成長發展。讓留守幼兒的父母或祖輩親友結對子,給他們介紹班上的優秀父母,推薦優秀的教育節目、網站、雜志,讓他們了解最新的教育資訊,學習他人的育兒經驗,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好的聆聽幼兒的心聲,用適當適時的方式教養子女。
2.發揮教師自身的親和力,創造一種溫暖、寬松的氛圍,給他們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溫柔的撫摸、一句溫暖的話語,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濃濃愛意。多制造機會讓留守幼兒表現自己,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長處,促進他們多元智能的發展,建立一種良好的情感體驗,自我暗示“我能行”,以點帶面積極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建立積極的正面暗示,在同伴面前多表揚、肯定、鼓勵留守幼兒,盡量放大他們的優點,讓同伴們主動與他們交朋友,建立友誼,并從中教給他們與人交往的方法、技巧,增強其自信心。
4.利用幼兒喜愛的繪本、少兒節目,從中挑選形式豐富、主題積極、充滿情感的內容,和他們一起讀讀、說說、看看、談談,感受這些作品呈現出的積極與熱情,引導留守幼兒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以更加真實開放的心態去學習生活。為幼兒設計各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充分地放松自己,愉悅身心,鍛煉體能,通過快樂的活動去遵守相關規則,感受與同伴相處的快樂,建立良好的情緒體驗,有意識地遷移至日常的待人接物中,逐漸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