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頒布實施后,高中音樂課引導學生體現素質的要求更高。課堂內外結合,師生配合,學思結合,都顯然增加了要求。教師可以從本課本土本校本人等實際出發,抓實抓新音樂教學,并遵循“三心”“三習”的新教學理念,從而實現“心”想事成的音樂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課標;音樂教學;音樂素養
從高中新課標頒布以來,音樂教學定然要體現課標要求,“高中生學習音樂要從分階段抓起,學會樂理知識,理解音樂涵義,增強音樂素養。”素質教育對學生的新要求,顯然有鼓勵創新能力的引導作用。正確認識深入領會新課標,為高中音樂教學開辟新的學研路子。
一、 從本課出發,“熱心”備課,鼓勵學生課前預習
新課標規定高中生每周有兩節音樂課。這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次挑戰。音樂課一直以來是被稱為次課的。要想在高中教出水平,需要老師的耐心和慧心。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沒有備好課,就上不好課。教師在備課要注重抓四點:1.備學生。把學生放在心上,就要在備課上體現出來。站在學生角度想課,備課就有主動權。哪些學生音樂細胞少,哪些喜歡音樂,都要細心觀察,留心關注。2.備知識。一堂音樂課,不僅是唱歌,而且還要給學生一些音樂的相關知識。對音樂的愛好,欣賞,是高中生的心靈要求和生活需要,盡量備些有關知識,讓學生學有所得。3.備教法。怎么教好學生?不是說說而已的簡單事,需要老師的天性和悟性,還要責任心。4.備時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都要有交代。這是不打沒有準備的仗的關鍵步驟。5.備要求。音樂課學得的知識,學生該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師要心中有數。提出具體目標要求。可以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希望和等待。欣賞學生就要鼓勵學生,讓學生由“樂盲”到“樂忙”,積極配合老師做好課前預習。
二、 從本土出發,培養學生“專心”學習
筆者所在縣是個聞名的客家聚居地,有很多客家音樂元素和民間音樂藝術。為了盡量把這些外在的音樂因素轉化成學生的自覺藝術意識,一方面,利用課堂時間,傳播有關知識;另一方面,利用課外活動,鼓勵學生下鄉調查和考查,搜集民間音樂(包括音樂元素,舞蹈,樂器等)。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從一個教學者身份,一下轉身變成了學研者。在課上有音樂欣賞,音樂活動,師生共同追求音樂美。每節課,筆者充分展示課改要求,把一節課劃成三步:一步講(老師),一步學(師生),一步賞(學生)。而且老師只講三分,留下七分時間,給學生自由學習和欣賞。比如,筆者講解國劇“京劇”時,給學生的不但是知識,而且還有愛國思想和藝術道德。對每個知識的學習,筆者突出“聽、說、評、品”作為重點,把學生的興趣一直定位為好學,好奇。藝術的杰作不在乎初感,在乎深入領會。欣賞音樂的美,需要有第一節奏——“序曲節奏”。就是領會過程。我們每次欣賞音樂都有體驗,心境很重要。心靜時,音樂很美;心煩時,最美的也討厭。所以,每次上課前,筆者會放一段很輕松的音樂,導引學生進入正題。有了第一節奏,接下來是“演出節奏”,這就是“游覽”過程。音樂的美,不僅是耳朵可以感受,而且靜心時,發現音樂也可以“看”風景。聽到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誰不會看到一位偉大的盲人呢?學生們每次聽到,總少不了“送”一些同情的眼淚和感激的熱淚。三是“回門節奏”,就是師生互動過程。本土很多音樂元素都反映了客家生活。比如,應中央宣傳部邀請先后六次進京獻演的萬載儺舞,那些鼓樂、墊樂等,給人很美的想象空間。學生們的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
三、 從本校出發,真心收獲,課外溫習
如何抓好音樂教學與音樂高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新課題。筆者是省級課題組的骨干成員,負責管理音樂作業設計和創新。所以,每次布置音樂作業,筆者都會再三斟酌,激勵學生學好,學會,學懂,并進一步學會創造新音樂。因為娛樂性強的學科對學生的課后學習會有一定的影響。筆者抓好音樂作業周結周清,同時,還總結出了一套作業“攻略”,既可以給學生帶去學習音樂的快樂,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音樂實踐能力。這些作業是“有字”作業、“有聲”作業、“有形”作業。有字作業,要求學生打開思路,寫音樂日記和筆記。學生開始也覺得不愿做,后來,發現了一些堅持的同學有的發表作品,也就重視起來。最后到了搶著問老師要作業的。這種作業的好處很多,練習思維,拓寬思路,提升創新意識。有聲作業,主要是練習品鑒作品的本身音符和涵養的深刻意義。這種作業的方式是寫出聽后感,并學習演唱。有形作業主要是仿寫歌詞歌曲。這種練習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