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關鍵的作用。作為中學音樂的教育者,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努力探索,尋求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發掘學生的潛能。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不僅給學生的學習觀與學習方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要求,而且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綜合素質以及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關鍵詞]中學音樂;流行音樂;樂理知識;創新教育
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非常喜歡唱歌,每次走進教室學生們都會熱情地鼓掌歡迎。可是當教師把音樂書翻開開始上課本里內容的時候,絕大部分的學生又沒興趣了。幾乎是每節課都有膽大的學生提出要求:“老師,可不可以教我們流行歌曲呢?”為什么課本中經過專家篩選有著深刻意義的歌曲比不過學生心目中的流行歌曲?許多學生說:“我們不是不喜歡音樂課,而是音樂課太枯燥了。讀了三年初中,我們學的都是老歌,每一首歌曲老師都要有板有眼地先講一大堆歷史、政治背景,再唱譜、練習節奏。好像在上政治課,特別是欣賞課,按理說,欣賞課是讓我們通過欣賞得到美的享受,但欣賞的重點卻放在了創作背景中,什么時代呀、國際國內的革命環境呀,這簡直就是一堂歷史課,而真正讓我們喜歡的,適合我們現在生活環境的歌曲卻一首也沒有。”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死板,樂理知識點多,整體內容與現在所處的時代特征相差很大。
一、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優秀作品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更新,各種視聽產品層出不窮。現在的中學生幾乎人手一個MP4,能接觸到更多的音樂作品。因此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打破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揚長避短,靈活教學。
在教唱欣賞教材歌曲時,可以投其所好地加入一些適合中學生學唱的通俗歌曲,如鄭智化的《我的未來不是夢》、黃征的《奔跑》、楊培安的《我相信》、許美靜的《陽光總在風雨后》等一系列積極向上的歌曲。還可以安排一次小小的文藝匯演,教過的、沒教過的都可以唱。現在很多學生在課外都學過其他的器樂,還有不少學習舞蹈的學生,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來表演。這樣學生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能給別的同學帶來更多的見識。
二、優化樂理知識教學
在初中音樂課中,學生們最不喜歡學的就是樂理了。有些樂理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學起來的確比較困難,于是,我在教學五線譜時嘗試著把英語帶入其中,把四個間的音名連起來就是英語里的Face,然后我便讓學生自己再來組合,看看還能組合成什么單詞。這節課學生們都覺得很神奇,原來五線譜課這么有意思。我還在課堂上滲透游戲,如課中的識譜練習,如果只是把樂譜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認讀,練習的過程就會非常的枯燥。因此,筆者設計了音階樓梯學唱譜的時候就搬出來,高音就站在高處,低音就站在低處,這樣更形象的體現了高音和低音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掌握。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音樂課上的主角,及時了解學生的喜好,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興趣導入上貼近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要,盡可能引導學生主觀能動性成為音樂課的主導因素,從而使學生在參與音樂及表現和創造音樂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比如,在節奏練習時可以加入了指揮的元素,先教學生4/4、4/3、4/4的指揮是怎么打的,然后上來幾個學生,請他們自己來指揮班上的同學來唱節奏,看看誰指揮的時候大家唱得最好、最整齊。然后再把班級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分到不同的節奏,每個組的前面都有一個指揮,在同一時間一起打拍子,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很好聽的節奏,學生們都很興奮,到最后選出最棒的小組并給予適當的獎勵。整個過程,由于他們的競爭意識和興趣被調動,學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輕輕松松地完成了節奏練習。
四、注意言傳身教
教師要把自己的特長展示給學生欣賞,樹立教師的威信,學生才會崇拜你,從而樂于接受教育、熏陶和感染。在教學欣賞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時,筆者便把自己的二胡帶來學校,親自演奏給學生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直觀地接觸二胡,了解二胡的歷史。很多學生都要求老師再來幾首,筆者就再演奏幾首不同風格的作品,有劉天華的《空山鳥語》、有獨具新疆特色的《葡萄熟了》、還有眼下最流行的女子十二樂坊里的《自由》,節奏感很強的歌曲讓學生聽的激情澎湃,學生聽后都很感興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對民族器樂的認識。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