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著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復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至于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方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高數學作業的效能。
關鍵詞:功能目標;層次化;生活化;開放化;多元評價
在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學生獲取、鞏固、應用知識的一種手段,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也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一種方式,是師生間信息交流的一個窗口。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作業的功能目標
作業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的一種檢測手段,通過課堂作業的練習,讓學生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反映在作業本上,教師通過批改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不同年級,作業的設計也該不同。在小學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對課堂的節奏以及教師的要求都不能把握得很好,甚至有時候不能理解教師說的話。尤其是在他們識字能力還不是很好的情況下,要求他們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課堂作業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基本情況,根據本班學生的程度去布置作業。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練習,如果時間過長或是難度過大,會削弱他們對數學的興趣,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甚至會起反作用。
學生完成作業,不僅僅是為了復習、鞏固、深化知識,也是在實踐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形成技能。在運用知識的同時,又是在培養觀察、分析、動手、創造、綜合等能力。例如,在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購物(或模擬購物情境游戲),讓他們自己去選購商品,讓他們知道怎樣付錢,怎樣換錢,怎樣找錢。學習完平面圖形后,可以讓學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圖案等等。這些作業不僅可表現在作業本上,還可通過他們的實際操作進行練習,這樣能鞏固深化新知,而且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深遠的作用。
二、尊重個性差異,作業層次化
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作業”的設計也必須遵循此原則,其基本目標是:打破傳統教學中“一刀切”的統一模式,從目前大班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尊重個性,體現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按照學生實際能力和不同發展目標,對教學對象和教學各環節實施分層、分類,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層次不同、層面不同的成功體驗。從而充分體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下面是幾種作業類型,以供參考。
1.基礎型作業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布置些與上課內容基本一致的作業,作為鞏固和檢測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手段,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基礎型的作業,即是主要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本身掌握程度而設計,是針對全體學生而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任務,全體學生都應達標。
2.思維訓練型作業
在課堂教學后適當地給學生留一些難題,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這主要是針對優等生“吃不飽”而設計的,它可以成為自選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而定,不要求全體學生都完成和掌握。但教師要適當地進行講解,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活躍起來,為今后的學習開闊思路。
3.實踐型作業
讓學生根據所學的數學知識走向社會,多渠道、多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去運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標準強調“學數學,用數學,學了不會用等于沒有學”。如,一年級“認識人民幣”的學習,光靠教師上課空洞的講解,學生沒有經過實踐運用,學習就成了無水之魚。因此在教學后,應布置回家幫大人買菜的作業,要求自己付錢,自己算出應該找回的錢。
4.學生自創作業
平時都是教師考學生,忽然讓學生出題來考教師或其他學生,對于他們來說是很新鮮的,積極性特別高,而且讓學生自己編題,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逆反思維。從一年級自己出口算開始,直到出一張試卷,一步一步慢慢培養。
三、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作業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習題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的知識是有價值的,這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和認識水平。所以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業、豐富的調查式作業、生動的操作性實踐作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六章“6.5統計圖的選擇”可選擇這樣的作業:
請你向父母親調查,你家近五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的家庭收入情況。(單位:萬元)
(1)你用三種統計圖,把你家近來的家庭收入情況表現出來。
(2)近五年的家庭收入變化,你有何感想?
評析:用統計圖來反映自己家庭的收入情況,既讓學生饒有興趣地去調查完成,達到知識目標,激發內在的智力潛能和數學興趣,又讓學生關心自己家庭的經濟,把思想教育融在其中。
四、運用多種思維方法,作業開放化
開放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背景新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形式多樣,有文字、表格、圖畫、對話等,不像封閉性習題形式單一呈現,敘述呆板;又解法靈活,不單靠記憶、套模式來解題,其深受學生喜愛。同時由于開放題的答案不唯一,解題時需要運用多種思維方法,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獲得多種結論,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時空途徑。
作業設計:一個正方體,剪掉一個角,剩余部分還有幾個角?
評析:這是一個結論開放題,寥寥幾字看似簡單,其實題目本身卻會折射出不同層次的思維水平,不同的學生會通過截面的不同位置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而學生在思考、動手、探索、交流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五、采取多元評價方式
善待學生的錯誤,及時有度地呈現激勵性評價,能有效引起師生情感共鳴。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要讓評分成為人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沒一切的領域,如果一個人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因此,呈現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方式,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其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作業的評價方式有很多,不應該是單一的批“優,良,中,差”或是寫一段評語,它應該是多向的、立體的、互動的。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專門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例如,好的作業可以讓大家傳閱,并說說他好在哪兒,自己有哪些不足,可以從他的作業上學到什么,或是寫完同桌互相交換檢查;組與組之間,班與班之間交換檢查,等等。
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時期,各個方面很不穩定,因此,評價不能一成不變,一以貫之。對學生的評價,要盡可能地以個性特征為參照,注重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淡化橫向比較。教師要善于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比較中樹立信心,在評價中不斷進步,才會真正喜歡上數學。
評價時,教師應盡量從積極的方向,把鼓勵和批評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在表揚時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評時又肯定了其進步的一面,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總之,提高數學作業的效能是一項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數學作業的設計,把學生從過多過濫作業中解脫出來,使學生作業以趣味訓練、體驗成功、探索創新、自主選擇為主,讓學生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思維在作業中發展。也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習慣、方法、個性在編織精巧的作業訓練中得到培養,真正實現讓學生自主、快樂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劉蓉.淺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2(06).
[2]代玖.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凱里學院學報,2000(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義烏市吳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