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啟”和“發”有機的結合,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教師的“啟”,教師“啟”得好就能引導學生思維的“源頭活水”。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究了哲學課如何啟發學生。
關鍵詞:哲學課堂;啟發;思維
哲學是智慧之學或追求智慧之學,即愛智之學,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彩。哲學課教學本身就是智慧的傳播,就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智慧、引導學生“自悟”的環節,是哲學課教師打開學生心智源頭的過程。因此,如何打開學生思維的“源頭”就成為哲學課教師的一項艱巨的任務。下面就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精心創設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目前我國新課改的要求。哲學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寓抽象、思辨、深刻的哲學道理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更能有效地喚醒和啟迪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巧妙的情境引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就對本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從而打開學生思維的“源頭活水”。
例如,在講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時,首先出示“存在即被感知”的漫畫。漫畫的大意是:英國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正在向他的學生講授“存在即被感知”這一命題。誰知他的學生反而詰問貝克萊: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呢?貝克萊說:該死,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漫畫形象地揭示了主觀唯心主義的愚蠢可笑。所以,當這幅生動幽默的漫畫一出現時,學生便顯示出極大的積極性,議論紛紛,這時教師趁機演繹:貝克萊還用得著上街買牛奶面包嗎?他只需要閉上眼睛感知一下,牛奶和面包就會從天而降。此時學生哈哈大笑,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快領悟出唯心主義的荒謬,從而輕松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
二、精心設計問題,引發積極思考
魯迅先生說過,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畢竟是少數。哲學本身就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性,有人認為哲學不在于教師的教而在于學生自身的體悟。這話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我不敢完全茍同。教師應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思維特點,高度重視“設問”在哲學教學中的作用。但是教師在課堂設問中不能過渡太大,否則無形之中為哲學教學制造了思維障礙,因此要使設問有一定的“坡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深入,引領學生由“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的困惑,逐漸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境界。
例如,我在講授第十二課“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時,教材上有“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哲學小故事,文后原本有兩個設問:(1)談談你對“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理解。(2)在口渴難忍的情況下,許衡為什么會做出上述選擇?我在此基礎上,重新設置了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①這個故事展示了哪兩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②在天氣炎熱、口渴難忍的情況下,許衡為什么做出上述選擇?③“我心有主”給我們什么樣的人生啟示?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明了,答案能直接在材料中找到;第二問的難度稍微加深了一些,必須結合本課的新知識來解答;第三問才是問題的根本,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引入“自悟”的佳境,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人生哲理。
三、精心設置懸念,引發學生自悟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總是有一種不放心,生怕學生對知識理解得不透徹,以致一味地“填鴨”,從表面上看,課堂內容充實,其實這樣做是在剝奪學生“自悟”的權利,扼殺學生思維的活力,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因此,我們何不成“生”之美?把“悟”的機會留給學生,我們只需靜等,從而感受課堂教學的意外之美。那么,教師如何在哲學教學中言而“不盡”,留有余地呢?
例如,我在講解“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與“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播放了視頻“200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尾山宏”的片段。視頻主要講述的是:尾山宏,一位73歲的日本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時間對日本政府侵華的罪行進行著堅持不懈的追問。作為中國戰爭受害者的代理律師,從1963年起參與了40年來所有的對日本的訴訟案件:歷時32年的“教科書訴訟案”“山西慰安婦案”“731人體試驗案”“南京大屠殺”“浙江永安無差別轟炸案”“劉連仁勞工案”“李秀英名譽侵權”以及“遺棄化學武器及炮彈案”……尾山宏的舉動觸怒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許多人給他發恐嚇信,還經常在深夜里打來恐嚇電話……
視頻播放結束后,我沒有直接分析其中蘊涵的哲學意義,而是停留了片刻,這個動人的故事在每個人的心中蕩漾,從學生激動的神情上可以看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進行著激烈的思維碰撞,教室里形成了一種“暗流激蕩”的氛圍。這種氛圍逐漸帶領學生進入“自悟”境界,在這無聲的教室里,學生逐步明確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與“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
總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哲學課堂要根據青少年思維發展的特點、學生思想情況和實際的認知水平,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使抽象、思辨的哲學知識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入學生“自悟”的環節,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熊梅.啟發式教學原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豐縣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