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分層教學”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按照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在教師的培養下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幾個小組,并制訂相對應的層次學習目標,按照層次化的教學過程、課堂練習、作業布置和測試評價的教學方法,使無論是優等生、中等生還是學困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分層教學;課堂效率;創新精神
一、分層教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同一年級的學生基本都處在同一年齡段,不過由于他們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上、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另外,傳統的教學方法受到大教學班、課時45分鐘等條件限制,只能照顧到部分學生,并且采用一種教法、一種作業和一種評估測試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必然不能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所以對學生的發展都非常不利。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既要有層次、有步驟地搞好面向全班學生的集體教學,又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并給予具體的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實行“分層教學”勢在必行。
二、實施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學生成績差異的分層不是人格的分層,這就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分層教學”要做到不給學困生增加心理負擔,就必須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做好分層前的思想工作至關重要。在對學生進行分層時要堅持“尊重學生、師生磋商、動態分層”的原則,根據學生自愿選擇的情況進行合理性分析,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做個別調整之后,公布分層結果。
三、分層教學的組建與實施
1.學生層次
在實際教學中,課程標準要達到基本目標、中層目標和發展目標的要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及學習成績的差異,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生理、心理特點及性格特征,將學生依上、中、下按3∶6∶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位優等生,B層是中等生,C層是學困生。在編排座位時,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將四個人(1個A層、2個B層和1個C層)分為一個學習小組,便于討論、輔導和提高。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引入適當的競爭機制,作必要的層次升降調整,激勵學生上進,最終達到C層逐步解體,A、B層不斷壯大的目的。
2.學習目標分層
學習目標分層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教師應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確立具體可行的分層學習目標。例如,對于A層學生,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所以就要求他們能深刻地理解并靈活地運用基礎知識;對于B層學生,教師要求能熟練掌握基本知識,并靈活運用基本方法來提高理解和思維能力;對于C層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指導,要求能掌握主要知識,學習基本方法和培養基本能力。
3.教學過程分層
教學過程分層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的立體化彈性教學。為了鼓勵C層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我們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給C層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適當的問題讓B層學生回答,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學生回答。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便于激活課堂,使課程充滿生機。對B、C層的學生,我們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而對A層的學生,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讓他們在領悟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同時,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然后再變更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對A層學生要以“放”為主,“放”中有“扶”,要突出教師的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進而向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
4.課堂練習分層
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其意義在于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矯正并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在選編練習時,必須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勵個體發展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把學生所理解的知識通過分層練習轉化成技能,反饋出教學信息,達到逐層目標落實的作用。
5.作業分層
作業設計要多層次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題型由易到難呈階梯形。C組做基礎性作業;B組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少量略有難度的題目;A組做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在作業批改上,對C層學生盡可能面改,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成績較好學生的作業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辦法進行處理。
6.測試分層
在試題編制中,依據教學目標,把測試題分為基礎題和層次題兩部分,基礎題占60分,層次題占40分,要求學生在完成本層次題的基礎上也可以完成高一層次題。若能完成高一層次題的測試,則得分加倍。
7.評價分層
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使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如,對C層學生采取的方法是,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培養他們對學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其不足的地方,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A層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督促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在對“分層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中,成績差的學生,因為學習目標定得較低,學習過程中又能得到教師的更多幫助,所以他們對學習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都得到了增強。成績好的學生,不僅學習的獨立性更強了,對學習的要求也更高了,課堂上也“吃得飽”了。同時,由于學生分層可上可下的不固定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得到了加強,創造力提升了,競爭意識也得到了鍛煉,出現了“你追我趕,奮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作者簡介:王錦亮,中學一級教師。
(作者單位 甘肅省渭源縣新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