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的美點、趣點、情點、疑點等往往是文本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興致陡增的投入之點,也是教學很好的切入之處。語文教學可以從發(fā)覺“美點”、尋找“趣點”、體會“情點”、探究“疑點”這幾點做起。
關鍵詞:閱讀教學;美點;趣點;情點;疑點
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平臺,也是閱讀教學的主渠道。實踐證明,文本的美點、趣點、情點、疑點等往往是文本的重點、難點,也是讓學生興致陡增的投入之點,也是教學很好的切入之處。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發(fā)覺“美點”
新教材選用的許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貼近生活,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美處之多,有美的文句、美的細節(jié)、美的想象、美的構思、美的修辭等。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鑒賞美點,從而理解文章主旨。
如,冰心的《荷葉 母親》中“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多美的想象與構思,如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形象與意境,就易于感受母愛博大無邊,偉大無窮,理解母親就是我們生命中永遠為我們遮蔽風雨的人。
二、尋找“趣點”
趣點,往往是課文中最吸引學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為有了趣點,才顯得跌宕起伏、搖曳生輝。文本的趣點,有童心之趣、形象之趣、巧合之趣、詼諧之趣等,凡此種種,學生的心被作者的筆牽引著,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趣點,為理解提供動力。
如,沈復的《閑情記趣》中“物外之趣”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開始可不急求深解,先讓學生說說文中的“以煙噴蚊,觀鶴唳云端;草間觀蟲斗;鞭打癩蛤蟆”的情景,來體會其情趣,然后再想一想,這幾件趣事是真實的嗎?是想象之景,進而明白“物外之趣”。
三、體會“情點”
文本的“情點”,往往是矛盾沖突的激化點,作者感情的爆發(fā)點,文中人物精神的閃亮點,是讀者情為所動的落淚點,是文本的耐讀、精華之處。
如,《羚羊木雕》中“我”在父母的重壓之下到朋友家討回木雕掩淚而回時的情感描寫;《斑羚飛渡》中老斑羚在整個種群一半犧牲一半生存時,自己毅然走向深淵時的神情描寫;《土地的誓言》中“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作者對故鄉(xiāng)飽含深情,凝聚著對故鄉(xiāng)無比深切的熾痛的熱愛及收復故土、解放家鄉(xiāng)的堅強決心。
四、探究“疑點”
疑點是思維的火種。“疑點”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由于學生淺層思維及現(xiàn)代觀念的影響,不能一下子判斷出子丑寅卯來,必心生疑竇。這些疑點常常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讓學生認真閱讀,發(fā)現(xiàn)疑點,也可扣緊疑點“發(fā)難”,讓學生自由再次閱讀析疑、解疑,最后討論得到合理而清晰的答案,培養(yǎng)其探求真知的好品質。
如,《風箏》第一段中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么?此處既是疑點,又是重點和難點。可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上下文,便可知“驚異”是因為北京竟有人在這樣的嚴冬放起風箏來,“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虐殺”的一幕,從結構上說,本句是為了引出下文。
在閱讀文本時,若能抓住這些關鍵點、切入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必能“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與審美情趣”“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從而讓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閱讀中獲取更豐富的營養(yǎng)。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定邊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