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滄海桑田。踏過教學的腳印,回眸,卻發現,當一切的新學潮改革渲染我們的教學時,驀然間,新的教學課題使我們深思。
自從大學畢業、走向講臺的第一天起,就有人對我說,“聽你的課真開心”,原因是我上課時總能“聲情并茂”,總能引得學生開心大笑。因此,我的教學風格應該是屬于“活潑”一類。對此,我一直是“得意忘形”,把它當作自己的“絕活”。直到有一天,有學生在周記里反映了對我的“不滿”,說語文老師上課太嬌氣,一開始,我對此并沒在意,依然保持原來的“高傲”的我。次年,我讓學生對語文課提意見,這次我驚了:竟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說語文老師太嬌氣了,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課堂上經常有笑聲,乍聽是不錯,但也要看笑聲緣何而起,純粹的滑知識內涵的搞笑,也許能引起學生一時的興趣,但天長日久,自然會厭煩。這讓我突然想起了我們相聲界近幾年衰敗的原因——單純的“說、學、逗、唱”,單純的搞怪,是不會長久贏得觀眾的。教學也一樣,要使學生長久地對你的課保持興趣,僅靠“聲情并茂”不是總能生效的,何況,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中學生,是有一定知識并渴求精深知識的群體,而不是幼稚的小學生,要使學生長久地對你的課保持興趣,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知識來吸引他們。后來,我試著刪減一些笑聲、更替動作,力爭把它們與精深的知識糅合起來,并保證一節課至少有20分鐘的集中學習知識的時間,把緊張與松弛調配起來,現在,學生的反映比以前好多了,而我也正努力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自己的內涵。
“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古訓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就已經存在了,在走上講臺的前兩年里也一直把它視為金科玉律,備課時,嚴格遵照教學大綱里的教學難點和重點,縝密地構思每一節課,并常以自己順利圓滿地完成了教案上的內容而自豪不已。我們的一節課通常是這樣的:課前如此“備課”——坐在辦公室里,一邊放著備課本,閉門造車似的“精心”構造自己“精美”的教案,然后到學生面前按事先編好的“劇本”上演一遍。這種教學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也不了解學生的內心所想,所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講,學生興趣索然地呆呆地聽,學生沒有熱情,教師也自然沒了激情,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當成人,研究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
砌合適的臺階,調動學生的思維。如,一位老師在講《狼和小羊》一課時,溫和地問:“結果怎么樣了呢?”一個學生搶先說:“正在這危急時刻,從遠處走來一個獵人,一槍把狼打死了。”老師的微笑消失了。又一個學生說:“狼向前撲的時候,用力過猛,碰在石頭上撞死了”。老師的臉漲紅了。還有一個學生說:“狼向羊撲的時候,掉在它前面的陷阱里,摔死了。”這位老師變得不安和煩躁了。很顯然,這些學生的答案與老師的教學設計不相符合,因為這篇文章最后寫道:“狼齜著牙,向小羊撲去。”其實還有很多學生要求發言,但老師再沒有給學生機會,只是告訴學生:“小羊被狼吃掉了,這是唯一結果。”對于老師的這個結論,多數學生不同意,有的還反駁:不,小羊沒死,書上沒有寫小羊死。“但老師最終還是以小頭被吃掉作結。學生千方百計地讓小羊活下來,這樣的結果無損于《狼和小羊》這則寓言的主旨,所以老師應該同意學生的理解,讓小羊活下去,也順應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充分顯示了學生同情、愛護、保護弱小事物的美好情感。又如,講《石壕吏》中“如聞泣幽咽”這句話時,問到“是誰在哭”,記得我的老師也曾這樣問過我們,最后以“老嫗的兒媳在哭”結束。今天加上“她為什么低聲哭?”“她在哭什么?”“還有誰在哭,他們在哭什么?”幾個問題,課堂一下活躍起來。其中有這樣一段:“我認為也有可能是老翁在哭。”在回答完兒媳,村中其他家人可能在哭后,一個學生這樣回答。“不可能,他是男人,又是老男人,不可能是他哭。”有人反駁。“如此年邁的一個老人,在失去兩個兒子的沉痛打擊后,與他相伴多年的依靠——妻子又被抓去,更有明天如何安排兒媳、孫子的生活,痛苦和希望的渺茫,他怎能不哭,怕兒媳、孫子聽見失去活下去的信心,因此他一定是在低聲哭。”一片掌聲響起……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