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機械基礎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的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對策,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多進行機械專業相關知識的實踐,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機械學相關知識并能在實踐活動中熟練應用。
關鍵詞:機械基礎;教學實踐;問題對策
一、當前機械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形式為主,傳授有關機械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但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少,缺乏一定的感性知識。另一方面,本課程的實踐性比較強、與實踐結合緊密。
2.實驗類型少
目前高校機械基礎實驗大多是常規驗證性實驗,缺少綜合型實驗和設計研究型實驗,并且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理論學時與實驗學時比例在7∶1左右。實驗教學科目僅停留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注重,以及對理論知識的認證,以至于學生在實踐的時候說“不知道”“我不懂”。
3.師資力量比較薄弱
雖然近年來各高校引進了一些高學歷的教師,但是長期以來對實驗教師沒有足夠的重視,造成教學能力不高,并且引進的教師沒有在工廠企業鍛煉的經歷,普遍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和教學經驗,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二、機械基礎存在問題的對策
1.實踐教學體系
包括4個環節,即綜合實驗工程實踐綜合作業、創新思維報告、科技文獻綜述報告。綜合實驗包括由教育部機械學科課程指導組推薦的七個實驗項目,即鑄造合金流動性的測定、鑄造熱應力的測定、沖壓模具的結構分析與拆裝、焊接接頭宏觀及顯微組織的觀察、車刀幾何角度的測量數控線切割加工模擬、微機數控機床加工。整個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課程理論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工程實踐綜合作業主要是以工藝設計綜合作業為主,針對一些典型機械零件,由學生編制其機械制造過程的工藝方案,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創新思維報告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工程應用問題,撰寫研究報告,使學生了解工程師的職業,建立工程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科技文獻綜述報告由學生自主命題,主要針對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方面的內容,查閱相關科技文獻,撰寫文獻綜述報告,并進行答辯,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提高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表達的能力。
2.采用多種手段,加強直觀教學
本課程涉及許多常用機構的運動過程和機械的內部結構,為了能清晰地講解有關知識,使學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質,在教學中大量應用實物、教具、錄像及多媒體技術等多種手段,增強直觀性教學,從而便于有關原理、理論知識的講解。例如,我們在講解有關鉸鏈桿機構等內容時,借助可變模型,演示桿長的變化、機架的改變與機構類型的變化規律及桿長的變化及機架的變化與機構類型間的內在聯系。我們在講授液壓傳動中的換向閥工作原理、液壓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等內容時,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課件的圖文可變、生動活潑的特點,清楚地反映了換向閥工作時各油路的通斷情況。而介紹液壓回路的課件能清楚反映油液的流動方向、各控制元件的動作順序及執行元件的工作情況,清晰、生動、直觀的講解,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真正弄懂了許多問題,學到了有用的知識。
3.注重實踐教學有利于優化教學體系
傳統的教育體系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不強,高職院校應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實現由學科型向實踐型轉變。在教學中要突出技能和技術,在教學實踐中要著重職業能力的培養,要突出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就是要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本,合理確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注重實踐教學有利于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首先,要重視學習和研究,根據專業學科特點設計實踐教學方案,積極認真思考,從“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逐步完善教學體系,總結出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其次,學校應圍繞市場人才需求培養目標,將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緊密結合,在教學體系中應設置實驗、技術實習、畢業實習生產實習、社會調研等主要實踐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以上是對機械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進行的探討。從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方法等幾方面進行論述,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機械基礎專業課程提供了有效途徑,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也有利于促進本專業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映紅.高教擴招后的學生教育管理上作[J].江蘇高教,2002(01).
[2]孫芳仲.擴招對職業大學辦學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2(01).
[3]王明倫.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研究.職教論壇,2002(13).
(作者單位 山西省呂梁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