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小練筆就是“練筆指導”的有效載體。如何挖掘文本資源,找準讀寫訓練結合點,讓課堂小練筆更加有效呢?現就以蘇教版教材為例,談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
關鍵詞:課堂練筆;實踐;模仿
新課標“教學建議”有這樣一句話:“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課堂小練筆就是“練筆指導”的有效載體。如何挖掘文本資源,找準讀寫訓練結合點,讓課堂小練筆更加有效呢?
現象一:形式單一,泛泛而談
有些教師設計的課堂小練筆單調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祁黃羊》練的是:你想對祁黃羊、解狐、祁午分別說些什么?學習《九色鹿》練的是:你想對國王、王妃、調達、九色鹿分別說些什么……在這樣單一的訓練下,學生只會寫出一些干巴巴的陳詞濫調,無法達到課堂練筆的目的。
對策:品悟文本,在經典處模仿入格
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要巧妙地抓住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仿寫。如,模仿結構,即用剛學的文章構成方式模仿著進行練寫。《天安門廣場》一課介紹了天安門廣場各建筑的壯觀和輝煌的景觀。全文結構清楚,銜接自然。文章學完后,我安排學生練寫《我們的學校》,要求學生仿照《天安門廣場》的構成方式,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完成小練筆。
教師要深入研究文本,依據文本特點進行形式多樣的仿寫訓練,如模仿文中的詞語、語言等,日積月累,對于作文學生自能入格。
現象二:游離文本,淺嘗輒止
一位教師執教《船長》時,這樣設計:船長就要被無情的大海吞沒,望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們有多少話要對船長訴說啊!請你選擇獲救人員中的一個角色,寫一寫。交流時,學生發言踴躍,但細細一聽,大都是“感謝你啊,船長,如果沒有你,我們就不可能活著離開。”……因為對文本的解讀沒有深入,沒有真正抓住那些打動人的細節去練,所以,學生的練筆顯得很粗糙、膚淺。
對策:挖掘文本,于細微處深化入境
文本中多有文筆含蓄之處,教師要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通過探究性研讀,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繼而進行解讀文本型練筆。
如,在品味詞語中激活形象。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可以通過練筆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讓學生從一個側面深化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
聽過《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文中“饑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比較抽象,學生很難從字面上讀懂文字背后隱藏的內涵。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想象“李時珍和弟子一路察訪藥材,要走過哪些地方呢?想象一下,他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并提供句式“李時珍為了察訪藥材,要穿過___________,跨過___________,爬過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喝的是________,住的是________……一路上很辛苦!”讓學生練筆。
教師巧妙地通過彰顯詞語意象的課堂練筆,使本來相對靜止的“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在學生心靈中被激活了。這個訓練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詞語的意思,使之成為富有生命活力的鮮明形象,又在寫的訓練中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悟了人物的可貴品質。
現象三:為寫而寫,忽視感悟
現在的課堂流行讀寫,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文時,粗淺理解課文后,就讓學生花二十多分鐘以兒子的口吻給高爾基寫回信。課堂小練筆沒有在深度閱讀中尋找讀寫結合點,走入了閱讀練筆兩相誤的境地。
對策:緊扣文本,于空白處填補入情
在教材中,有的課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訓練點,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的結尾有兩處空白,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練筆:司馬遷忍受了怎樣的痛苦?面對痛苦他是怎樣克制自己的?在這18年的每一天,每一個春夏秋冬,司馬遷是怎樣艱難地在竹簡上寫下這一行行工整的隸字的?請你想象其中的一個場景,把它寫下來。在練筆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的經歷,想象當時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每一個日日夜夜。此時,心中激蕩的情感在筆端緩緩流淌,不僅充實了文本的內涵,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自悟自得。
總之,課堂小練筆是學生語言積累與運用的百花園,練就寫作能力的大舞臺。只要立足文本,精心設計,堅持隨文而不隨意,那么,這種直抵生命呼喚的練筆,將會給學生的寫作帶來源頭活水。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五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