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鮮艷、形式多樣,又富有童趣的主題圖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于: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現實的生活場景等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讓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兩種思路]
本文就結合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四年級上冊《找規律》主題圖的使用情況(如下圖),談談自己對這幅主題圖的認識、探索與開發的過程。
“找規律”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通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許多教師常常依據教材中的主題圖這樣組織教學:
第一種思路:首先,創設游“小兔樂園”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后,引導學生分別觀察這三組里每兩種物體的個數各是多少,討論、交流它們的個數之間存在的關系;再次,讓學生比較、討論這些物體的個數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歸納出主題圖中所蘊涵的規律;最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驗證發現的規律。
第二種思路: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出發,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發現規律,再利用教材中的主題圖進行驗證。
[思考]
兩種思路都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等較簡單的思維活動就順利地“找”出了其中的規律。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種思路,我們不難發現:
問題一:思路一中教師雖然創設了游“小兔樂園”的情境,但整個教學過程緊扣主題圖中的問題,按圖教學,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局限于這一幅主題圖中,讓學生的目光緊緊抓住這三行物體排列特點和具體數量,學生只需要通過簡單的觀察和流于形式的討論、交流就能順利地“找”出規律。思路二中把主題圖作為學生驗證規律的學習材料,既缺少了童趣,也不能充分發揮主題圖所蘊涵的全部價值。
問題二:“找規律”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找”規律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通過多種感官參與,開展多項思維活動,探索規律、應用規律。然而,兩種教學思路在教學中留給學生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太小,都沒有認識到學生的動手操作在學生“找”規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問題三:思路一主題圖中的三組物體的同時呈現,對于學生來說,是有利于規律的發現,還是限制了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人的各種感官的感知都有一定的限度。當學生在某一瞬間注意事物尤其注意較復雜的多種事物時,往往并不能清晰、準確地感知,把握本質。
[探索]
教材中的主題圖為我們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信息,以及教學的多樣化。我們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主題圖,深入領會主題圖的內涵,再在此基礎上對主題圖進行靈活的、創造性的使用。在深入領會《找規律》主題圖的“內在魅力”后,我又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具體過程如下:
出示主題圖,學生對各組物體的個數及排列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
師:這一行中小兔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為什么小兔的只數比蘑菇的個數多1?
(學生利用畫圖、動手操作等活動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說明。)
師:(演示:增加兩只小兔,排在第八只小兔后面)這是兩只調皮的小兔,剛才那八只小兔排隊的時候,它們忘記了排隊。
師:你們歡迎它們排到隊伍中來嗎?
生:歡迎。
師:如果還是這樣排列,一共有多少個蘑菇呢?(學生討論)
(增加兩只調皮的小兔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增強了童趣,又促進了學生積極思考與探索的興趣,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如果這八只小兔圍成了一個圓形,那中間有多少個蘑菇呢?
……
師:“小兔樂園”中一共有100只這樣的兔子,如果它們都這樣排列,那一共需要多少個蘑菇呢?圍成一個圓形呢?
(此時,已沒有學生再去畫圖或動手操作,而是根據剛才活動積累的經驗,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解釋說明。)
師:請小朋友們觀察另外兩組物體,在小組內交流你的發現。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現象呢?(學生舉例說明)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主題圖首先創設了一個游“小兔樂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這三組物體,初步感知其中蘊涵的規律;其次通過兩只調皮貪玩的小兔,使原本靜態的畫面生動活潑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兔子與蘑菇的排列特點以及兔子只數與蘑菇個數之間的關系,學生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再次進行假設,樂園中的8只小兔圍成了一個圓形,那有多少個蘑菇呢?引導學生利用畫圖等活動積累的經驗,合理地進行解釋與應用;再通過合理的想象,這100只小兔都這樣排列或圍成了一個圓形,那該有多少個蘑菇呢?最后,引導學生自學另外兩組學習材料,交流自己的發現;聯系生活實踐找出生活中類似的現象,引導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找”規律的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通過“找”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體會]
教材中的主題圖作為新生事物,在受到師生普遍歡迎的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機遇與挑戰。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有效地處理教材中的主題圖?讓主題圖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數學課堂呢?我們可嘗試以下策略:
1.理解內涵
色彩鮮艷、又富有童趣的主題圖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和教師。作為教師千萬不能被主題圖的“美麗外表”所迷惑,要正確的認識主題圖,領會它的“內在魅力”,才能把握教育教學的方向,才能充分發揮主題圖的價值,真正有效地為學生發展服務。
2.動手操作
馬芯蘭老師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頭上。”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思維和想象最為活躍,能夠親身體驗和獲得直接經驗,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3.靈活改編
主題圖是為教學呈現了一個例子、一種線索、一個載體,是重要但并非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我們教師要在充分理解主題圖內涵的基礎上,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靈活、合理地進行改編,使主題圖發揮最大的價值。
除上述之外,我們還可以嘗試動態展示;分層呈現;適度增刪以及把準時機等策略,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教材中一幅幅有著豐富情境的主題圖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和教師,但我們教師不要被主題圖的“美麗外表”所迷惑,要正確認識主題圖,使其充分體現出主題圖所蘊涵的內涵和價值,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魏光明.讓對象從背景中凸現出來:從一幅主題圖的再度開發談活用教材.小學教學設計,2007(26).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河頭中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