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自身的特點,使得其課堂教學效益存在諸多不足與弊端。這種弊端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效益。因此,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教師的師德、專業修養的提升、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過關等五個方面對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益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前提;重要保障;有力支撐;關鍵
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作為其子項目的課堂教學同樣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探究、反思永無止境,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效益,我認為應從: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專業素養;以“學生為本”,注重情感滲透;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過關等五個方面來談。
一、以“立德樹人”為己任是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以“立德樹人”為己任,這也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關鍵。“立德樹人”者,必先立“師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會釋放出強大的人格力量,它會潛移默化滲透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會不斷提高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使學生心悅誠服,這往往是規章制度所不能及的。教師的人格影響力通常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了積極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親師”的“從眾”效應將會不斷被放大,并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產生綿長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一定要以“立德樹人”思想為指導,把“樂教愛生”“敬業奉獻”作為終身的追求,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不斷提升師德修養。
二、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專業素養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是一項必備的專業素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用于指導教學的重要指南,用學過的理論知識分析解答社會的熱點問題,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又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題的重要原則。教科版九年級教材涉及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些基本的理論,對于這些理論的理解和把握絕不能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淺層理解上,而要聯系中國當代社會背景,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的重要作用等來理解、掌握,我在教學中對此感悟較深。如,教科版九年級教材中的三條重要的理論,一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二是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是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這些黨的重大理論成果都可以用來分析當今的許多社會熱點問題,例如,縮小東西部差距問題、振興老工業基地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為什么我國當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發展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如果教師對這些理論都沒有認真領悟、似是而非,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不從引導學生理解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的內涵、理論要解決的問題出發,那么,學生在做題特別是考試時是無法正確回答問題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備課的時候,結合實際努力將這些重大理論認真“吃透”,通過自身理論素養的不斷提升,才能敏銳捕捉到時政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益。
三、以“學生為本”,注重情感滲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力支撐
初中思想品德課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從某種程度來說,它是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現狀的最直觀反映。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一定要做到堅持以“學生為本”,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共鳴,促進學生參與,而其中無不包含著情感的滲透。教師可以通過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形象的肢體語言,以日常生活為藍本,展現出課本的知識點,通過情緒的渲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在獲得知識和道理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此外,在課堂上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難懂的概念通過聲音、圖片、動畫等形式讓學生直接感受,加深理解。還可以結合時政,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實時引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真正在內心深處經歷情感歷程,去偽存真,獲得正確的情感,最終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四、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
知識的掌握是傳統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教師也多采用“填壓式”的教學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隨著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也更加注重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新的教學方式必須要適應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要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去親身體會、感受生活現實、社會現實與書本知識的結合點,并能區分異同,最終實現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教學活動與社會發展、時代背景相結合,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學生在學習教科版九年級第十六課《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時,我有意識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五位一體”,把握總體布局,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等重大戰略部署對我市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把本課內容進行擴展,改為“建設美麗家鄉,你該怎么辦?”在課前確定預習作業,我先讓學生查找本市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相關資料,然后安排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本課內容,并相互交流自學心得,結合問題得出相關結論,然后推選代表在課堂上發言,最終師生共同歸納得出了在我市經濟快速發展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結論。這樣做既達到了學習目的,又結合了時政熱點,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認識家鄉,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五、知識過關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試金石”
知識過關,是學生學完一章(一課)以后教師確定課堂效益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備課之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結合大綱要求,突出重難點,分層次精選練習題,特別注意的是題不宜過多,大概有10分鐘左右的量即可。題型的設定以選擇題、判斷題、辨析題為主,可在講課時將練習題穿插其中,通過集體回答、抽答、分組完成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以達到隨堂檢測教學效果的目的;其次,在每周星期一學生到校以后,將根據情況實時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抽查,不過關者教師必須督促其完成;另外,在學生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將進行單元測試,教師在批閱完試卷后必須認真進行試卷分析,為講評試卷做好充分準備;最后是講評試卷。教師要在試卷分析的基礎上,有重點地進行講評,切忌“題題具講”或“泛泛而談”,特別針對易錯的、錯誤率高的題目,教師一定要就這道題延展開來講,將所有的相關聯知識點一并進行梳理,使學生對知識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歸納總結,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成績的目的。
參考文獻:
楊蓉.初中政治教學淺探[J].新課程學習:上,2011(02).
(作者單位 四川省內江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