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是化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高質量的預設能讓課堂因預設而有序,因有效生成而精彩。
關鍵詞:動態生成;課堂;精彩
化學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超出預設方案之外的有價值、有創見的化學問題或教學情境為契機,及時調整教學預設,使課堂教學獲得有效生成的過程。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因此,教師要善于用教育機制及時捕捉課堂中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可供選擇和發展的空間,使學生獲得非預期的生成性發展。
一、彈性預設,營造生成性空間
預設是化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高質量的預設是教師在課堂中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用的基本保證,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新課標引領下的預設應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預設,人性化的預設,更是富有彈性的預設。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在預設中只能預計其發展的一個總方向,但不能預計每一個學生在“動態生成”中的具體方向,因此,教師預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各種情況的處理策略,形成“彈性化”方案,使整個 “預設”留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度,這樣有利于教師根據學情隨時調控,有利于及時捕捉有價值的信息,使課堂在彈性預設的方案下有效“生成”,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二、捕捉“亮點”,讓生成性資源“臨場放彩”
化學課堂教學是師生、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互動、交往的本質意味著化學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課堂生成難免會遇到超出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想法,出現一些出人意料的“小插曲”。因此教師應善待學生提出的“意外”問題,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并適時調整教學計劃,為“動態生成”騰出一片廣闊的空間,讓化學課堂生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案例1] 在《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的教學中,對電解精煉銅這一內容進行教學。
師:電解精煉銅時,是用粗銅(含有鋅、金、銀等雜質)作陽極,它在電解時發生氧化反應,金屬銅和比銅性質活潑的金屬雜質(如鋅等)轉化為陽離子進入溶液,粗銅中金、銀等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在陽極沉積下來,形成陽極泥。
生:“老師,不對吧,上一節剛學過,通常金屬中只有Pt、Au是惰性電極,金屬銀作陽極是活性電極,能夠發生氧化反應轉化為銀離子進入溶液。所以在陽極泥中是沒有金屬銀只有Au。”
教師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生成性資源,決定引導學生探究。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到底陽極泥中有沒有金屬銀?
有的學生說有,有的說沒有。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探究。
生(眾):既然陽極是發生氧化反應,當存在多種還原劑時,還原性強的優先被氧化,金屬銅的還原性大于金屬銀,只要有銅存在,就輪不到金屬銀被氧化。因此雜質銀、金就脫落形成陽極泥。
師:對,其實這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規律問題,即反應先后規律。若純銀作陽極,銀是活性電極,可以發生氧化反應轉化為銀離子進入溶液。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并不矛盾。
課堂教學的不確定性蘊涵著豐富的生成性,需要教師敏銳捕捉,教師抓住契機,以敏銳的洞察力去捕捉、甄別、重組學生涌現的各類信息,及時把有價值的信息、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成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種,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領下“再創造”的過程,使思維在碰撞中產生絢麗的火花,使課堂散發靈動的生命氣息。
三、善待偏差,讓錯誤資源“變廢為寶”
富蘭克林說:“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動態的課堂生成是基于師生互動的創造,但由于學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限制,課堂生成難免存在一些偏頗和失誤。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少教師往往采取“告訴”的方法,直接告知錯誤原因及注意事項。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遇到類似情況,錯誤又會重現。其原因是這種平鋪直敘的“告訴”使得犯錯誤的學生往往不能接觸問題本質,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要把錯誤作為一筆珍貴的課程資源,挖掘其中的“問題”資源,通過師生集體查錯、思錯、糾錯活動,生成正誤知識的辨析點,激活學生思維。
[案例2] 常溫下,將PH=8與PH=10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混合后所得NaOH溶液的PH值等于多少?
師:上面的兩種方法所得的結果不同,他們的解法對嗎?
一些同學認為兩種解法都對,但納悶為什么結果不一樣。教師抓住這個生成性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討論。
生3:生1的解法不對,因為在NaOH溶液中,氫離子是來自水的電離產生的,水電離產生的氫離子濃度會隨著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濃度的改變而改變,即水的電離平衡會隨著氫氧根離子濃度的改變而發生移動。因此不存在兩種NaOH溶液混合前后H+的物質的量不變這一等式。生2的解法是對的,因為盡管水也會電離產生OH-,但在NaOH溶液中,水電離的OH-與NaOH電離的OH-相比,水電離產生的氫氧根離子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混合前后溶質NaOH電離產生的OH-的物質的量不變是正確的,據此列式,求得結果當然正確。
師:分析的很到位。生1解法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模擬老師之前講過的一道例題:常溫下,將PH=3與PH=5的鹽酸等體積混合,混合后所得鹽酸的PH值等于多少?此例題為什么可以利用H+的物質的量相等列式進行計算呢?通過剛才討論分析,很顯然是因為在酸溶液中水電離的氫離子相對于酸電離產生的氫離子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就有混合前后溶質HCl電離產生的H+物質的量不變結論。
教師進一步提出了以下問題:根據以前學過的溶液混合的有關計算,是否有更簡便的方法解決這一類問題呢?
同學們又熱烈地討論起來了。最后共同得出:以上問題的本質是根據混合前后溶質粒子的物質的量相等列式。
事實上,學生認識上的偏差并不可怕,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利用“錯誤資源”,生成探究性課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通過探究,使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矛盾中激起思維碰撞,引發知錯、改錯、防錯的良性反應。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概念內涵的認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構起正確的認知結構,對化學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反思感悟,拓展生成性資源
一個問題的解決并不等于這個問題思維活動的結束,而是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開始。引導學生解后反思,思考并領悟解題過程中涉及的化學知識點,查漏補缺,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再驗證、再認識,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又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使學生思維迸發靈性,為演繹精彩課堂創設良機。
[案例3] 高三總復習:陌生情境下化學方程式的寫法。
往酸性(用硫酸酸化)高錳酸鉀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氣體,溶液褪色生成+2價錳鹽,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
先讓學生練習體驗,然后教師進行分析、講解。最后根據學生生成資源拓展反思。
師:我們知道,酸性(用硫酸酸化)高錳酸鉀溶液具有強氧化性,SO2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時表現出還原性,此時發生的反應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是KMnO4,還原劑是SO2,氧化產物是+6價的硫元素(在溶液中以SO42-形式存在),還原產物是+2價錳鹽,此錳鹽的酸根離子只能是SO42-,再依據元素守恒,生成物中一定有硫酸鉀。即可寫出氧化劑與還原劑及氧化產物與還原產物即KMnO4+SO2→K2SO4+MnSO4,然后根據化合價升降相等和質量守恒定律進行配平,結果如下:
學生進行反思,提出疑問。
生:怎么可以在反應物、生成物中隨意“亂加”其他物質(H2O、H2SO4)呢?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大家經過反思討論,得出這樣的共識:水和H2SO4不是“亂加”進去的,水參加反應是有科學依據的,一是反應物體系中水是存在的,二是因為根據得失電子相等生成物中必須有5個硫酸根,再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硫酸根只能與氫元素結合形成硫酸的。
師:分析得很好,通過反思、討論,提升了對化學定律的理解與應用,陌生情境下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得到提高。
通過題后反思,能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種有目標、有策略的主動行為,這樣有利于知識的鞏固、綜合、運用;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使個體的潛能、個性、創造力等得以表征,讓課堂因預設而有序,因有效生成而精彩!
參考文獻:
烏曉璐.變廢為寶 點石成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
(作者單位 福建省閩清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