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要求教師能夠采用切實可行的對策,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課堂教學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如何在數學課堂上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會學習,更好地提高45分鐘課堂的教學效率呢?下面,我從課堂教學中的“激”“導”“放”三個方面談幾點看法。
一、“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有效運用心理激勵,讓學生樂學
(一)激趣,讓學生樂學
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不適時宜地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如,趣味問題導入、實用事例導入、實驗猜想導入、直觀教具演示、設置懸念等。
2.教學中積極創設情境和巧妙設計問題,情境應是學生熟悉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并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用處。
3.課內練習精而有梯度,有層次,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都有收獲。
(二)寓心理激勵于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激發發展到穩定形成的內在動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應把握心理激勵的契機,熟練運用心理激勵的原則,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對學生進行心理激勵,可以是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也可以是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使學生常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成功的愉悅,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樹立信心,形成學習的內在動力。
二、“導”——適時點撥,訓練思維,指導學法,讓學生“想”起來,達到“會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p>
在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適時幫助是必要的,以為學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師的引導,或是知識是學生自己建構而放棄幫助是不合適的。通常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正確地思維,但有時由于問題的難度導致學生思維受阻,或迷失了思維方向,這時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和鼓勵,并進行合理的思維引導,引導學生下一步應該做什么,有幾種做法,不能做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回過頭來看看條件的利用等,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障礙,使他們有信心朝著目標繼續探索。
常常聽學生反映,聽課容易聽懂,就是遇到題不會做,或易做錯,這實際上反映了學生的實際思考能力并非完全接受了教師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一定的脫節。對此,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展示數學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即怎么想?為什么這么想?有的想法為什么不對?問題的解決聯系了哪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只有充分暴露,才能使學生掌握正確地分析問題的方法,抓住問題的本質,思維向縱深發展。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思維方法是否合理、正確,影響著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創造機會,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使他們不但能學會,而且能“會學”。
三、“放”——力所能及的事放手讓學生做,使學生“悟”則學會
教師常這樣問學生:“聽懂了嗎?”學生回答:“聽懂了?!钡獠恢牰⒉坏扔谡嬲斫?,真正學會了分析解決問題。因此,課堂上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轉變觀念,大膽實行權利“下放”,放手讓學生做,即放手讓學生去嘗試,猜想發現,解決問題,并學會反思,放手讓學生做包括:(1)放手讓學生嘗試,即題目出示后讓學生大膽積極探索,教師可暫停點撥,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間,讓其自己去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嘗試著多種方法去做,使學生在“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遞進認識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也有利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2)放手讓學生去發現、推導,對學生所學定理、公式讓學生自己推導獨立完成,會加深學生對公式、定理的認識和理解,并學會應用。(3)放手讓學生反思,學生自我解決問題后,教師不急于評價,讓學生互評,進行討論,辨析對錯,深入思考,可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時學生在解題后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回顧解決問題用到了哪些知識點,各知識點間有何聯系,發現了什么規律,通過反思做到做一題會一類。同時,可有效地實現當堂的信息反饋,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以及時調整課堂的教學,并且學生能及時獲得矯正自己行為的反饋信息,采取相應的措施認真矯正,避免在以后解題中“一錯再錯”。
當然,以上做法,還有待于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地實踐探索。
(作者單位 陜西省白水縣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