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在教學中要將閱讀還給學生,讓學生讀懂文章,讀出獨特的感受、體驗。
如何能實現這一目標呢?下面以《故鄉》為案例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背景
《故鄉》以“我”回鄉的經歷為線索,描述了當時中國農民的生活遭遇與精神痛苦,抒發人與人之間相互隔膜的深沉憂慮,以及希望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由于篇幅較長,學生對時代背景的疏遠,要讀懂文章,教師得從歷史背景作點撥和指導。于是,我收集了相關的歷史資料,第一課時介紹作者,并從歷史角度介紹背景,讓學生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有一定的了解后,進入文本閱讀,梳理“回故鄉—憶故鄉—離故鄉”三大部分。第二、三課時重點抓住“變”字分析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我想通過“情節把握—分析典型人物—理解主題”這一模式,應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迥異的教學過程
按預先的教學思路,介紹作者、歷史背景,用時15分鐘,其中10分鐘是教師講授,學生聽和筆記。接著提問:小說以時間為序,圍繞我回鄉的所見所聞展開故事情節。朗讀課文,按“(回)故鄉—( )故鄉—( )故鄉”將全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課結束后,學生滿身倦怠,趴倒在桌上,教師也身心疲憊。教學內容和目標雖然完成,但課堂缺少動態生成。
為何?是不是教學環節出了問題?利用課間活動時間,我與同事交流并做了調整。由于晨間活動,第二節課鈴聲響后,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我在黑板上寫了“故鄉”二字,轉身說:“同學們,心靜自然涼,讀書也一樣,心靜便能讀出感受。請大家靜靜閱讀,用一個字或詞概括你的感受。”
學生紛紛翻開書本,靜下心來閱讀。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靜得只剩翻書聲,連平時不愛聽課的學生也一頁頁翻看,我有點被他們的認真而感動。
約摸十來分鐘,我輕問:“看完了嗎?”學生點點頭。
學生1迫不及待地回答:“我用‘變’來概括。少年閏土,年輕、活潑、可愛;而文中的中年閏土,麻木呆滯。不僅是他變了,楊二嫂也變了。”
旁邊同學插嘴:“豆腐西施。”
師:“對,原先是豆腐西施,而現在……”
學生1:“兩腳圓規。”
學生2:“由美麗漂亮變得勢力,愛占便宜!”
師:“很好,故鄉的人變了。”
學生3:“我發現小說寫了‘我’回故鄉、憶故鄉、離故鄉三個階段,但我不知道用什么詞概括?”
學生4忙說:“三個故鄉。”
學生5:“不對,文中沒講三個故鄉。記憶中的故鄉是美好的,現在的故鄉是悲涼的。”
師:“有沒有第三個故鄉?”教室里一時議論紛紛。
師:“請給出依據。”教室再次安靜下來,學生靜靜瀏覽。
學生6:“第86段‘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說明有第三個故鄉,是一個美好的‘我們’未經的故鄉。”
師:“很棒!善于發現蛛絲馬跡,第三個故鄉是未來而美好的。
學生7高高地舉手:“老師,我能用數字來概括嗎?”
師:“當然。”
“我用‘8’表示。首先課文有88節,其次我把‘8’橫放,成為數學中無限循環符號。課文中年輕的‘我’與閏土是那么情深義重,相隔30年后卻有隔膜了,而他們的下一代呢?86段寫到宏兒和水生剛分開就開始想念了。宏兒與水生不就像當年的‘我’與閏土。而如今他們分離了,他們的未來呢,可以想象,30年之后他們也會像中年的閏土和‘我’一樣,情淡了,隔膜更深了。再下一代呢,循環往復,讓我不禁感嘆人世悲涼。”當這位學生款款落座后,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
我亦豎起大拇指:“高!一為你的精彩發言,二為你與著名的魯迅研究學者錢理群的思想不謀而合。他說《故鄉》完成的是‘離去—歸來—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小說的外在形式表現為‘始于蓬船,終于蓬船’的一個圓,而你把這個圓用在這代人以及他們后代的人生聯系上,很棒!”
學生發言越來越精彩,積極性也提高,課堂氛圍輕松愉悅。
三、教學反思
兩堂課的教學思路完全不同,課堂氛圍也截然不同,我想效果也是有差別的。第一節課試圖讓學生了解背景,希望少走彎路,結果教師的解讀代替了學生的個體體驗,課堂主體倒置。
而第二節課利用學生的躁動,讓學生靜靜閱讀,還時間、閱讀于學生,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與情感中,深入文本,加深感悟,因此學生的發言精彩、獨特、個性化,我尤其贊賞用“8”來解讀文本,不拘一格,相當精辟。
反思這兩節課,我想閱讀課要尊重學生個體體驗,還閱讀以本色。退去一切浮華的形式,實實在在地讓學生有時間去閱讀,自主與文本、作者對話,調動已有的情感,獲得屬于自己的獨特感受,我想這樣的課堂也是最有效的。葉圣陶說:“他們沒有嘗試過的事物,我決不滔滔的一口氣講給他們聽,他們嘗試過了,我才講,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的講書,我只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和綜合。”因此,教師不能成為教參與學生之間的搬運工,而是要撇開教參,立足學情,并能靈敏地捕捉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相信一定能起到點石成金的效果,學生也會越來越喜歡語文的。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濱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