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家錢學森說:“科學和人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敝挥腥宋牡恼n堂,才是健全的、完整的課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教育。因此怎樣在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尋找真、善、美的實踐就是要探討的一個話題。
關鍵詞:人文;數學;教育
“人文”,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就不斷地頻繁地出現在各類文字中,一下子成了教學中的“寵物”,可是我們教師是否真正把人文滲透在我們的教學中呢?尤其是數學課堂,只在理論的天空中打雷,卻沒有在實踐的土壤中扎根,人文教育的滲透更多的是淹沒在茫茫的題海中,教師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如何求“真”,忽略了應教給學生如何去求“善”與“美”。灌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創新潛力和探索激情退化停滯,創新的潛能與激情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茖W家錢學森說:“科學和人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敝挥腥宋牡恼n堂,才是健全的、完整的課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學教育。
一、師生的共享,營造人文
課堂上教師不能充當知識的代言人、道德的訓誡者,不要居高臨下,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而是應該被拉向與學生平起平坐的地位,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與學生應是人格平等的主體,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經驗共享的過程。今天我們提倡并需要的課堂師生關系,是“共享”關系?!肮蚕怼钡倪^程就是“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要求師生的心靈彼此敞開,并隨時接納對方的心靈,師生關系與課堂改變同步——“互教互學,智慧共享”。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基本性質”時,我和每個學生都拿出一把同樣長短的牙簽,讓學生從中拿出三根,問“你能在平面上把它們首尾相接的擺成一個三角形嗎?能擺成什么樣的三角形?”然后拿出四根牙簽,并完成以上同樣的問題后,再拿出五根牙簽、六根牙簽等,重復完成以上同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提出問題后,作為學生中的一員,把自己融入學生中,以伙伴的身份跟學生一起探討不同的擺法,以引導者的身份激勵學生發現問題的結論,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發現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活動也鞏固了三角形三邊或按角分類。
二、教材的挖掘,感受人文
數學在很多學生的眼里,總是與定理、法則、符號、運算聯系在一起。在現實中,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時過分地強調機械的解題訓練而缺乏生動的感官刺激和靈動的審美引領;只注重數學原理的運用和解題技巧的訓練而漠視數學本身所蘊涵的鮮活的文化背景,忽略了浸潤在數學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人類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精神實質以及數學與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
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涉及數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利用這些素材,和學生一起探討人生觀念和社會現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學生們感受著祖沖之的偉大、陳景潤的執著、高斯的睿智、華羅庚的堅毅、海帕西雅的勇敢……從而在心靈深處產生了對數學的熱愛。同時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獨特的視角和審美觀點,去感受、體驗、欣賞外部世界,發展創造能力。
三、學科的多元,滲透人文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將數學與語文、品德、美術、音樂等多個學科融合起來,挖掘教材中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是開發數學教材人文內涵的探索方向。曾經聽過“比和比例”一課,教師開展了“國旗桿有多高”的綜合實踐活動。先引導學生用目測、參照物估測等方式猜測國旗桿的高度,再利用桿高與影長的比例關系,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進行測算。課堂結束前教師說了這樣一段話:“2008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了太多太多,特別是舉世矚目的奧運會,讓我們每一個國人感到自豪。其實,在我們每個人心中,國旗桿都是無法測量的,國旗永遠在我們心中高高飄揚。讓我們在《五星紅旗》的歌聲中結束這節課吧!”聽了教師的這番話,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毋庸置疑,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使他們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社會的融入,彰顯人文
教育教學應該“關注人”,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只是進行計算,還應教育學生做人,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關注學生數學認識方面的深化和擴展,還必須關注生命、關注學生內心體驗和感悟、情感和意志、個性和人格等。
講到“統計圖”時,我利用“全國助殘日”的機會,讓學生統計,中國有多少殘疾兒童,其中殘疾兒童中有多少看不到光明的,有多少聽不到聲音的,有多少是不會說話的,另外還有多少孤兒,有多少健康孩子。學生利用網絡統計出數據后,為之震驚。我又讓他們感受盲人的生活。只“過了”短短一節課充滿黑暗的日子,學生深有感慨,從而暗下決心,要珍惜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在六一兒童節時,學生自發地為四川災區伙伴寄上了自己的“小包裹”,同時也為災區殘疾伙伴獻上了自己的愛心。讓我在心底里感到欣慰:我的學生,真是好樣的!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當銘記:我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是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教的是數學,可是我們教的不應該僅僅是數學。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改變過去的“印染”法,而采用“浸化”法,將數學融入學生的思維深處,引導他們進行多種豐富的人文實踐,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和美麗,讓它流光溢彩,永不褪色。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就會脫去僵硬單調的外衣,從而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是新課程課堂感動人心的亮點之一,也是我們應該構建的理想的教育大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