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適時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地完善課堂結構,創建新的教學模式。在自然課的課堂教學中,可采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探究,師生雙向評議”的課堂教學結構,也可采用“預習、質疑、講解、聯系”的課堂結構,為每個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提供條件。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思考、討論、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做一做、說一說、想一想、用一用中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在自然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引導學生發現矛盾,并且研究解決矛盾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矛盾,提出探索的方向,把矛盾交給學生思考、研究和解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學生很主動地去找尋知識,解決困難,貢獻他所求的知識,先生不過站在旁邊的地位略加指點而已,我們認為這種教育是行動的教育。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庇纱丝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導”的作用,要讓學生行動起來,通過學生的創新思維來解決矛盾并獲得新知,才能有所創造。
二、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自行探索
求異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時,使思考者不以常規、不死守統一的模式,而是尋求變異,思路朝各個可能的方向擴散的一種思維方式。求異思維是學生質疑問難,發現新問題,開闊視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心理基礎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通過求異思維想辦法解決某個問題,還要通過教師或學生提出某種結論,讓學生想辦法證明這一結論是否正確。學生能根據已有的信息,積極主動地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不僅能獲得現有的知識技能,還能進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問題,發現未掌握的新知識,甚至去創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三、充分放手實驗,讓學生盡可能地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問題是探究的起點,科學的發現始于問題,學生自行探究知識是從問題開始的。怎樣教會學生在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地觀察和實驗中發現問題呢?唯一的途徑是教師通過合理的設計,把問題蘊涵于有結構的材料之中,引導學生獨立分析發現問題。教師若不放手,領著學生觀察實驗,讓學生亦步亦趨地發現問題,就同馬戲團按巴甫洛夫的條件發射理論馴化小動物一樣,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每一個學生所能看到的、觀察到的,不一定超過老師,但全體學生所觀察到的東西加起來,一定會超過老師。
四、巧妙引導歸納,讓學生獨立地發現規律獲取知識
觀察實驗是為了讓學生獲得可供探討的信息和材料。在自然教學中,觀察實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然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對信息、材料的加工與研究,從中獲取新知。因此,教師對于學生從觀察實驗中發現的問題,收集的感性材料、事實,發現規律的過程“不要由教師一個人當裁判,也要盡量發動學生自己去搞”(劉默耕語)。教師只要加以巧妙地引導,起“穿針引線”的作用,使學生在探究中產生新的“問題情境”,從而使探究步步深入,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知識。
綜上所述,在自然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自然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大膽地放開學生的手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讓學生主觀能動地參與學習。也就是創設民主和諧的,便于學生質疑問難、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抓住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因素,輔之于專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讓學生根據自然知識本身的特點,自主學習、思考、討論、探究,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作者單位 山東省無棣縣碣石山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