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表演,不僅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實到實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了思維的含量,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的靈感。在語文教學中,有效的課堂表演,是促進學生對文本進行全身心感受的一種創新教學手段。
關鍵詞:課堂表演;語言;創新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課堂表演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使語文課堂的面貌煥然一新。它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演、身姿運動,提高的不僅是學生對語文的深入理解程度,更是整體的語文素養。
如,《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一點兒都不陌生,但作者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知道故事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通過讀來明白: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找借口做壞事,跟他們講道理是不行的。怎樣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呢?教學中,我采用朗讀、感悟、想象、表演等方法來激活課堂,促進學生對文本進行全身心的感受。
一、課堂表演,為了誰
課堂表演關注的是動態的生成,表演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推敲字詞、理解課文、體會情感的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解手段,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之間開展的有效對話,強調的是表演主體(學生)的自我感受,提高的是學生閱讀質量、閱讀能力以及審美情操。語文教學的課堂表演,教師應主要著眼于促進學生對語文語言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感受。因此,確切地說,課堂表演實際上是一種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在設計課堂表演時,必須明確課堂表演的對象是學生,表演過程是為學生服務的。
二、課堂表演,演什么
我發現《狼和小羊》這篇課文最后留有空白,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我就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在充分練習說的基礎上表演這個空白。我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學生通過切身體驗,不但感受到劇本與普通文本的不同之處,而且走進了人物的內心。
三、課堂表演,怎么演
表演前,我讓學生思考:當狼向小羊撲去時,小羊的命能保住嗎?接下來,讓學生想象說話或者續編故事,然后選擇集體表演的形式,調動全班學生都參與表演。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狼的真面貌,全班學生共同設計,創作表演了“捉狼”,他們把教室當成“森林”,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狼”“小羊”“各種小動物”“森林警察”等,當“狼”向“小羊”撲去時,“小羊”連忙大叫:“救命呀,救命呀,大灰狼要吃我呀。”全班學生立刻帶上自己做的動物頭飾,扮演森林里大大小小的“動物”,聽到了喊聲,立刻趕來救“小羊”,他們一起向“狼”撲去,打得“狼”滿地打滾,連連求饒:“我錯了,不該吃小羊,求求你們放了我吧!”不一會兒,扮演“森林警察”的演員開著“森林110警車”趕來了,“森林警察”把狼帶走了,“小羊”得救了,大家圍著“小羊”又叫又喊,拍手唱道:“森林警察來得好,抓走老狼把羊保,懲治了惡狼,保護了小羊,我們大家齊歡唱。”表演時,由一名學生講故事,全班學生配合表演。通過表演,學生知道了:狼是個兇殘的家伙,存心想干壞事,它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
四、課堂表演,收獲什么
由于在課堂表演中,學生大都是以積極的態度、快樂的情感參與表演,沒有外在的壓力,也沒有教師的強迫。所以在教室里,學生多了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想象、自由的發揮,教師也多了舒心的微笑,更多了一份對學生的理解,師生之間的關系更融洽了。
表演中,學生自己想、自己演,學習興趣濃厚,特別是教師和學生一起表演,由教師扮演“小羊”,學生扮演“狼”,大家一起向“小羊”嚷著撲來時,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學生紛紛從座位上沖到前面打“狼”,打得“狼”連連求饒。“捉狼”,學生演得入情入境,當表演到大大小小的動物打狼時,這個表演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學生個個小臉通紅,興奮至極。
課堂表演,不僅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實到實處,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了思維的含量,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創造的靈感。學生的合作精神也在課堂表演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教師只有鉆研教材,準確地把握重點、難點,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和引導,才能使課堂表演發揮更大的作用,真正達到“寓教于樂”“寓教于學”的目的,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在感悟中收獲。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