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起源于生活,數學滲透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
關鍵詞:數學;生活;“三生”課堂
“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領悟。”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已成為我校“三生”課堂(生命化,生態化,生活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
一、數學的起源來自生活
數學是怎樣產生的呢?相傳遠古時代人類以打獵、采野果為生,在狩獵中,他們發現只有人比獸多,才有可能對付那些猛獸。采果時,他們發現只有當野果堆得老高時,才有可能幫助他們度過漫長的冬天,這樣的實踐中,他們才逐步領悟了“多”與“少”概念。分配食物時,由于人們通常用一只手拿一件物品,這樣就把“一”從“多”的概念中分離出來。有了“一”,人們又逐漸形成了“二”的概念,這可能是因為人的雙手各拿一件物品吧,那怎樣表示“三”呢?人們并沒有三只手呀,后來人們用“巧妙”的辦法;把第三件物品放在自己的腳邊,這樣問題不就解決了。遠古的人類用手建立了一、二等數的概念,但是因為要用手去干別的話,不能老拿著物品記數呀,于是人們就變著法用別的物體來代替要記的事物,繩結呀、石子呀,都成了他們記數的工具。例如,打了兩只羊,結兩個繩結,采兩堆野果擺兩個小石子等。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感覺到擺石子、打繩結太麻煩,就去尋找更方便的方法來記數。后來人們用刻畫符號來代替繩結,這樣就產生了最初的文字,產生了最初的數學符號。
由此可見,我們數學中許多美妙的數學發明都是源自生活。
二、數學已滲透于生活之中
1.數學滲透于日常語言之中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外殼,數學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就是將數學溶入語言之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訣,“三下五除二就把它解決了”則是算盤口訣,再如“萬無一失”在中國語言里比喻“有絕對把握”,但是,這句成語可以聯系“小概率事件”進行思考。“十萬有一失”在航天器的零件中也是不允許的,此外,“指數爆炸”“直線上升”等已經進入我們的日常語言,它們的含義可與事物的復雜性相聯系,正是我們所需要研究的。
2.數學滲透于文學之中
數學和文學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舉例來說,中學課程里有“對稱”,文學中則有“對仗”,對稱是一種變換,變過去了卻有些性質保持不變。軸對稱,即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保持不變,那么對仗是什么?無非是上聯變成下聯,但是字詞句的某些特性不變,王維詩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硫。”這里明月對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沒有變。形容詞“明”對“清”,名詞“月”對“泉”,詞性不變。其余各詞均如此,變化中的不變性質,在文化中、文學數學中,都廣泛存在著。數學中的“對偶理論”,拓撲學的變與不變,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文學意境也有和數學觀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遠影碧空盡”,正是極限概念的意境。
3.數學滲透于倫理學之中
西方學者做過十分認真的嘗試,一個例子是,2個人每人有1000元,從其中一個人那里拿500元給另外一個人。這一行動所產生的快樂比痛苦少,因為得到的人的財富只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失去者的損失是二分之一。
三、數學教學必須回歸生活
1.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
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一個關鍵,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尤其是數學教學中如何將抽象化的數學讓學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個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涵著生動有趣的東西,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數學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學生引導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認識“同位角、同旁內角、內錯角”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三線八角”,同位角形如英文字母“F”,同旁內角形如英文字母“U”,內錯角形如英文字母“Z”,從而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2.數學教學服務于生活
數學教學一方面使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數學精神、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買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三十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現上了當,請你們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由好奇心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是讓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我們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含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并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唯有這樣,才能將我校開展的“三生”課堂改革精神落到實處,更好地通過數學的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李清瑩.淺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沈閘中心小學,2010.
[2]張奠宙.數學文化的一些新視角[J].數學教育學報,2003.
(作者單位 長沙明德華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