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作業是多姿多彩的。但什么樣的作業才能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喜聞樂見,并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就此問題對低年級學生課外作業的類型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課外作業;常態作業;趣味作業;實踐作業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課堂學習評價反饋的有效方式。學生通過作業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鞏固運用,從而不斷地積累文化知識,提高語文素養。我們教師通過作業能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知識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教學,同時對未能掌握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課外作業,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它的功能都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作業”甚是頭疼,而且有隨著年級越高厭惡感、畏懼感劇增。那么,在施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低年級教師如何讓課外作業繼續發揮其強大的功效,又讓它成為學生的七彩樂園呢?
一、常態作業,有新意
語文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而在作業中我們尤其重視讀和寫兩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我們教師在實踐中最常布置的作業一般也就兩類,即熟讀或背誦課文以及抄寫詞語或句子。前面的兩句話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教師的做法也沒什么錯,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這些常態讀寫作業所收到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細細思考后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日復一日單調乏味的抄寫、讀書作業,讓學生感到厭倦乏味,自然事倍功半。可這些語文學習中最基礎的知識點又不得不及時進行復習鞏固,新課程標準中也多次提到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讓他們快樂、主動地學習,那么我想,只有我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做到創新,讓常態作業變得不尋常、有新意,就會讓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完成作業。
1.變抄寫為“自助”
以往,學生在做抄寫類作業時,總是機械性地當任務完成,其中錯誤百出,記憶效果也不佳。因此,對于生字詞的掌握,我要求學生會默寫,可是默寫的形式我給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他們可以請家人幫忙默寫;可以自己獨立用手書空生字詞;可以對照書把詞語拼音提前寫在本子上,然后自己獨立默寫一遍;也可以利用爸爸媽媽的手機或ipad手寫功能,在上面自己默寫一遍……學生做作業像是在吃自助餐,這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自然事半功倍。
2.變朗讀為“套餐”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課文熟讀并背誦,雖然也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可當學生在多讀了幾遍課文后,似乎就喪失了閱讀樂趣。因此,除了對學生的朗讀加強獎勵機制外,我還有針對性地設計了朗讀套餐。例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時,我告訴學生:“今天的朗讀作業有四個套餐,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去完成:A.請你把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給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聽一聽。B.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話美美地讀一讀,還可以用彩筆畫一畫美麗的蝴蝶谷景色。C.請你摘抄課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記住它。D.讀了課文,請你仿照課文,寫一寫你心目中的一個蝴蝶谷的美景。”學生聽著這有趣多樣的套餐朗讀作業,都開心地笑了,最主要的是他們能快樂地保質保量地完成。
二、趣味作業,情趣多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而樂學和好學是他們自主、快樂作業的強大推動力。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課外作業加入趣味性,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得到情感的體驗和語文能力的提升。
1.演唱類
低年級課文中有很多是適合演唱的,例如《歡樂的節日》《歌唱二小放牛郎》《春曉》等,而唱歌恰恰是學生很喜歡的,因此學生通過學唱歌曲,能主動識記生字詞,把課文讀通順并記住,真是一舉多得。
如,《歡樂的節日》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也是一首著名兒童歌曲的歌詞。按照慣例,在每上一篇新課文前,我都會布置預習任務,這次我一改往常要求學生提前識字、讀通課文的預習要求,我對學生說:“小朋友們,明天我要學習《快樂的節日》一課,老師告訴你這篇課文是一首歌曲的歌詞,可好聽了。今天回家后,你用電腦登陸百度找到這首歌,再請爸爸媽媽下載下來,然后聽一聽,跟著音樂唱一唱,好不好?”小家伙們聽了我的話,先是一愣,然后就嘰嘰喳喳地開始熱鬧起來,個個臉上盡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在學生眼中,預習課文居然就是學唱歌曲,都樂呵呵地完成了,那么我要求學生預習課文的目的也達成了。
2.表演類
低年級學生天真爛漫,極富表演欲,模仿是他們的天性。低年級課本中以童話故事為主,如“青蛙看海”“螞蟻和蟈蟈”“狐假虎威”等,這些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如,在教學完《狐假虎威》一課后,我宣布要進行這課的課本劇表演活動。學生就開始根據故事中的人物自由分組、定角色,還精心準備了道具。課后,他們反復排練,在正式表演那天,盡管他們的表演還比較稚嫩,但是透過角色人物的語言,學生已經將課文中抽象而又冷冰冰的文字變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課文中的語言儼然已經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表演課本劇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情感得到了體驗熏陶,語文素養也得到了提升。
三、實踐作業,提情智
語文學習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內,而應是面向生活,這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大語文觀,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另外,新課標也提出,語文學習中要體現綜合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外作業的設計上,我引導學生與生活親密接觸,將書本所學運用于生活實踐中,而在生活中又不斷汲取營養,增強實踐能力,在實踐中開闊眼界,提高才能,從而不斷提升語文素養。
1.制作節日賀卡
在生活中,給學生印象最深刻的節日肯定是自己的生日了,這一天,他們在家人的陪伴下快樂度過,同時還能收到自己理想的禮物。可是又有多少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生日或者節日呢?二年級上冊《練習1》中的“口語交際”要求學生在教師節到來之際學會向老師表示祝賀,《練習2》中“想想做做”要求學生在婦女節時寫一句祝賀的話,我抓住這些時機及時做好禮儀教育工作。婦女節到來前,我布置學生回家后跟媽媽聊一聊,了解她的節日心愿。教師節前,我又讓學生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歡的老師進行交流,了解老師的想法。接下來就指導他們制作節日賀卡,并且在上面寫上自己最想對媽媽或老師說的話和祝福。我還讓學生回家后找爸爸幫忙,一起去郵局將制作好的賀卡寄送給媽媽和老師。
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了制作、投遞賀卡的活動中來。沒過幾天,就有學生興奮地跑來告訴我:“老師,當我媽媽收到我制作的賀卡,看到我寫給她的祝福語時,都開心地流眼淚了呢!”也有學生說:“看到媽媽這么開心,我也感覺很幸福!這個活動真有意思!”通過這個校內外結合的實踐活動,我讓學生知道他們在得到愛的同時,也要付出自己的愛,這也是情智教育。
2.逛一逛水果店
現在的學生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嘴巴里吃著香甜的水果,可是卻很少有去水果店買水果的生活體驗。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練習4》的“學用字詞句”之前,我就跟學生說:“今天放學回家后,請你跟爸爸媽媽去水果店逛一逛,看看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你和媽媽又買了哪些種類?回家后請你寫下來。”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就七嘴八舌地開始了交流,有的學生說:“我在水果超市看到了很多種類的水果,因為我很喜歡吃草莓,而且它們紅紅的,可愛極了,所以媽媽給我買了很多。”有的說:“媽媽說水果店里的蘋果很新鮮,個個又大又紅。回到家我立即吃了一個,真甜呀!”還有的說:“我吃的菠蘿一直都是黃色的,一片一片。可是我逛了水果店,發現原來菠蘿身上有很多凹凸不平的花紋的。”……課堂外,學生來到水果店,用自己的一雙眼睛觀察著各種各樣的水果,增加了很多的生活體驗,之后又將所見所聞在班級里進行交流,整個活動學生倍感新鮮,情智也得到了提升。
3.爭當文明主客
文明做客、待客是一種生活能力,體現著我們的高素質、高涵養。而事實上,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學生在做客、待客時,缺失了該有的文明禮儀。一年級下冊《練習7》的“口語交際”是《學會作客》,二年級下冊《練習7》的“口語交際”是《學會待客》,我正好利用這兩個學習內容教育學生,無論做客,還是待客,都要做到文明有禮,同時指導學生如何去做一名文明的客人和一名熱情的主人。課后,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嘗試自己去同學家做客一次,或者邀請同學來自己家做客,然后把這次體驗寫下來。周一,我翻開學生的寫話本,我看到很多學生都能在做客、待客過程中做到文明有禮,有些學生還想得特別周到,在分別時還主動邀請同學去做客。做客、待客,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的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增強了一項生活能力,提升了個人修養。
課外作業可以是五顏六色、多姿多彩的,但是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類型。作業,不僅僅只為學生的學習,還應該考慮是否能讓學生的情智也得到發展、提升。因此,低年級學生課外作業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特有的年齡心理特點,同時要以發展思維、激發潛能為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外作業,學生才會喜歡去做、主動去做,最終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