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已經實行數年,近幾年的教學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教師經常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教的模式還大量存在。長期如此,會抑制學生的思維發散,不利于學生培養獨立探究意識與創新意識。從學生小組結合、教材多樣化、“教學”比重等方面探究了以生為本理念下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科學教學;學生小組;以生為本;教學方式
一、認識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
1.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事情
教學的意義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生跟隨教師,完成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教”的目的是促進“學”。
2.傳統教學的弊端
很多人認為,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會學得越快、越好,教師摸著石頭過河,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可以踩著石頭過河,可以更有效地接受更多的知識。實際上,這種傳統教學方法有兩方面的弊端,一是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二是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讓學生沒有思考地接受知識,成為沒有形成主動思考行為的主體。傳統教學活動中教師認真備課,而學生不需要準備,只是在40分鐘的課堂上聽講,教師反復講,學生反復聽,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苦。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很小,很多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樂趣與動力。
3.以生為本理念下的現代教學
在當今的教學要求中,學生和教師的角色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主要以教師為主,時刻體現教師的作用和價值,如今教學工作中主要體現學生的內在積極性,要求全面地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的價值高度。這就是當前以生為本理念下要求的現代教學。在教學模塊的設計中,主要以學生為起點,全面依據教學的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學生對于實踐的參與不明確;(2)教學思維方式要更符合學生的特點;(3)對于學生自愿的相互利用,體現了“以生為本”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要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
二、對初中科學教學方式的幾點新嘗試
1.肯定學生能力,予以學生信心
教育不是為了教師在工作上能力的發揮,而是要使學生有成就感。學生的學習,是需要教師依托教學的本能來體現學生的智慧。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
2.教寓于學,學賦于教
(1)教寓于學。教寓于學旨在引導學生以預習為主,然后在學的基礎上進行教。課前,教師會布置前置性的作業,然后再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把學生自有的知識水平全面地表現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進行學習。但是又不屬于預習,是在預習的基礎上,拓展了內容,具有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可以通過先做后學,對新知識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對課堂的學習有目的性,更能很好地進行學習。
(2)學賦于教。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為了達到使學生思維發散、學到知識的效果,教師需要控制“教”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表達、動手,在教師指導下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學。這里有三個小步驟:①提出單元學習的目標,以目標為指導,讓學生自學;②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或大致思路,讓學生腦中形成正確、完整的知識模塊體系;③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指導學生去完成作業中的題目,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提出自己的難點與困惑點,最后由教師參與指正。
3.小組合作,共享成果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說,由于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是主角,都會參與這一個教學學習模式,所以小組合作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提高學生學習思維能力。在長期教學工作中得出這個經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大致分為合作型、對抗行、表現型與從眾型,四種學生分別具有勤于思考、喜愛爭辯、依賴性強、表現欲強等個性。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工作,要深入研究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學習內容要貼近學生知識水準和生活實際,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廣度,使探究和討論的問題有一定價值,將合作學習課題的思考性、開放性、目的性與操作性規劃清楚,采取互相幫助、互相追問、互相辯論的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思維積極帶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使每個學生通過參與合作學習達到學習目標。
4.整合教材,優化資源
教材的內容是教學的輔助資料之一,不一定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思路和發展方向。所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改,根據學生的特點,把一些生活的現象與課堂知識的結合可以對科學學科的興趣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整合教材,不只是以內容減少為目的,主要是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必要可以增加一些內容。
綜上所述,只要思想不倒退,我們認為科學課堂的教學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只要通過不斷的優化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就可以讓學生對于學習和生活有一個更好的把握。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8.
(作者單位 浙江省平湖市福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