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基礎,而課堂有效與否,與教師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識字斷句、寫作造句還是鑒賞詩歌,都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有了參與課堂的熱情和樂趣,語文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有效性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主動權在教師手中。教師要采取適合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課堂才能有活力,才能為學生日后的語言表達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而教師在改變教學策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前,需要對教材的內容、特點了解清楚。課堂只有先具備了充實的內容,其形式才能發揮作用。
一、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根據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發現它在內容、思想等方面都十分符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特點,其題材形式豐富,有詩歌、故事、寓言、格言等;在基礎知識的安排上,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在課文后面安排相關的拼音識字表,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此外,在聽話、看圖說話、練字等方面安排全面,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基礎知識,鍛煉語文表達和寫作的能力。
教師需要針對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學習的能力進行備課,明確其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有清醒的認識。
例如,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對該詩歌需達到怎樣的掌握程度。若只要求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則教師就需留出大量的時間供學生熟讀、背誦;而如果需要學生對詩歌進行鑒賞,教師就需準備大量的有關詩歌的創作背景、表達思想等方面的資料;但若該詩歌的作者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教師就應針對詩人的生平,以及他其余的詩歌進行介紹,使學生對此有充分的了解。
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這些教學目標,準備不同的知識重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但很多時候,教師的教學目標往往具有多元化,需要學生對所有的知識綜合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地安排,使課堂發揮最大的效益,防止出現課堂時間不夠,或課時剩余等現象,在浪費教學時間的同時,也不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教學的效率低下。
二、豐富的教學形式
只靠教師準備大量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其教學效果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
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需要教師進行合理地引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若是教師引導得好,不僅能夠為學生的語文水平打下好的基礎,還能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不至于出現厭學的現象。因此,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對于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早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尤其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只有教師喋喋不休地講解,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課堂感到厭倦,對學習的內容興味索然,而且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必須在思想上改變沉悶的教學模式。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地分組,然后向不同小組提出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在小組中自由討論,然后將問題的討論結果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出來,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主動表達的能力都有重大的意義,這也是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方法。
其次,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它需要學生相互地鍛煉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活潑生動的課堂氣氛非常重要。學生喜歡新鮮感,尤其是好奇心正盛的小學生,教師如果能不斷創新教學手法,便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通過謎語、游戲或比賽等方式作為一節課的開始,例如,在詩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某個詩人的詩歌名句進行背誦,哪個小組背誦得最多,就給予口頭或物質上的獎勵,這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背誦詩句的積極性,還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小組合作意識,同時為語文課創造一個熱鬧的開頭,使學生保持學習的興奮感,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此外,教師在改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還應注意對課堂紀律的掌控。小學生好動,且分組討論時大家各自離開自己的座位,進行自由組合,容易出現課堂秩序亂的現象。且一些學生對問題的討論不集中,甚至跑題,導致課堂時間的浪費。這就需要教師對擾亂課堂紀律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但又不能過分嚴格而妨礙學生自由討論的熱情。因此,對于課堂的紀律,需要教師按實際情況自由掌控,在保證活潑的教學方式發揮作用的同時,使課堂時間得以充分地利用。
對于增強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運用的方式有很多,同時也會面臨許多問題,需要教師辯證地對待,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為學生的利益著想,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黃云.強化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研究:以詩歌教學為例:人教版[J].現代閱讀,2012(12).
[2]董蓓娟.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研究[J].教師觀點,2013(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山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