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要地闡述湖南花鼓戲走進湖南高職學院的三大意義,即傳揚湖湘文化、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表演才能、輔助完成學院德育。
關鍵詞:湖南花鼓戲;湖湘文化;高職學院課堂
湖南花鼓戲是湖湘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據現有的資料表明,早在清康熙三年(公元1662年)和六年(公元1667年)就有福秀班和仁和班的演出,至今有300多年歷史了。像這樣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劇中,她所積累的各種藝術資料是絢麗多彩、翔實可靠的,她所沉淀的湖湘文化是相當深厚、值得傳揚的。因此,2008年,湖南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南省70來所高職學院里有在校學生近40多萬,是花鼓戲傳承與發展、傳揚湖湘文化的重要渠道。花鼓戲進課堂既能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表演才能,也可以成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湖南花鼓戲進高職學院課堂是傳揚湖湘文化的重要手段
湖南花鼓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融文學、音樂、美術、表演于一體,并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為特征的綜合藝術,它集湖南省各地方民間音樂、歷史文化之大成,是無數花鼓戲前輩藝術家繼往開來、不斷創新積累的結晶。湖南花鼓戲的發展史體現了湖湘音樂文化發展過程。所以,提倡高職學院花鼓戲進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湖湘民間音樂的認識,進一步了解湖湘民間音樂的發展,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湖湘的傳統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湖湘文化,最終實現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總宗旨。
湖南省現在的各高職學院(藝術類外)音樂教育,基本是歌唱性教學的單一局面,甚至很多院校沒有開設音樂課的尷尬局面。課堂上常見的是中外名曲,我國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諸如戲曲、曲藝等所占比例很低。有些學生對西方音樂卓有興趣,說起貝多芬、施特勞斯、柴可夫斯基等國外音樂家如數家珍,而對中國音樂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對我國戲曲藝術知之更少。作為湖湘學子,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花鼓詞”(即花鼓戲)、“兩小”(即小丑、小旦)、“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對多年來傳唱不衰的戲曲劇目與代表人物不掌握;對全國影響較大、較著名的傳統劇目《劉海砍樵》《打鳥》以及現代劇目《打銅鑼》《補鍋》《三里灣》等缺乏了解。這種現狀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極不吻合,要打破這一僵局,必須作出極大的努力。
通過花鼓戲教學,使更多學生知道我們的湖湘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在這些遺產中湖南花鼓戲則是獨具風貌的重要藝術形式。這里有令人拍案叫絕的表演,也有傳唱不衰的經典唱段,還有流傳極廣的故事傳說。這些都必將激起學生對湖湘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追求,從而更好地傳揚湖湘文化。因此,為弘揚湖湘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倡導戲曲進入中小學課堂是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湖南花鼓戲進高職學院課堂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徑
實踐證明,在學校開設花鼓戲課程的教學,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表演才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湖南花鼓戲是一種集故事情節、人物角色、唱腔音樂和表演以及舞臺聲、光、電、服、化、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花鼓戲進課堂,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可使學生受到其藝術熏陶,提高其藝術鑒賞力。那些膾炙人口的著名劇目和唱段,諸如“劉海砍樵”選段、“補鍋”選段、“打銅鑼”選段、“劉海戲金蟾”選段等,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戲劇情境,通過演員讓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學生初步了解花鼓戲的相關知識和內容。此后,教師再講解花鼓戲曲的形成、發展和歷史沿革,經過傳統劇目、戲劇人物、著名表演藝術家的生平等介紹,將學生逐漸引入花鼓戲藝術之中。例如,欣賞著名表演藝術家李谷一、張也、李左、劉趙黔等代表性的演唱與表演,進而發展到對花鼓戲表演形式、主題內容、藝術風格等剖析與鑒賞。并把學唱、學做結合起來,除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通過看錄像、聽錄音、看演出、參觀演出前的后臺準備工作等方式,讓學生直接接觸花鼓戲表演藝術實際。通過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聽,化被動為主動,很快進入學唱階段和學習表演階段。只有進入這樣的階段,學生的鑒賞力才能得到提高。這一階段要努力開發學生內在的表演才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喜好,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進行學唱與學做,使之循序漸進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學習之中。像《劉海砍樵(比古調)》《補鍋(小聰、蘭英對唱)》等都可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進入戲曲人物創造,一改傳統單一的教學為全方位音樂實踐教學。
三、湖南花鼓戲進高職學院課堂也可成為學院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湖南花鼓戲主要宣揚的是人性的真、善、美傳統倫理道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其他課程科目所不能替代的。如,歌頌民族英雄、愛國將士的劇目有:《岳母傳》《楊家將》《穆桂英掛帥》等;伸張正義、懲惡揚善、舍己為人的劇目有:《趙氏孤兒》《包公怒斬黨金龍》《清風亭》等;取材于歷史名著和民間故事的劇目有:《薛仁貴征西》《封神榜》《打龍袍》《二進宮》《宋江殺惜》等。這些傳統的劇目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英雄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對學生全面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又能讓學生知曉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因此,在湖南的高職學院普及和推廣湖南花鼓戲教育既是繼承與學習湖湘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
湖湘文化異彩紛呈、歷史悠久,不同地區的花鼓戲流派③表演形式都獨具特色。在眾多的流派種類中,作為湖湘燦爛文化代表之一——湖南花鼓戲藝術更是絢麗多姿,且深受湖湘人民甚至全國人民群眾的喜愛。據不完全統計,湖南各地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古往今來的名劇、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湖南花鼓戲舞臺上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明感人的角色形象、高尚的人物品質,無不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和振奮著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欣賞水平,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修養和道德品質。所以,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職學院課堂引進湖南花鼓戲教學尤為必要和重要。
注:①“花鼓詞”(即花鼓戲)選自楊恩壽《坦園日記》,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
②實踐證明:是指自2010年開始益陽職業技術學院在全院范圍內開了花鼓戲選修課、2011年學前專業學生音樂欣賞課中插入了湖南花鼓戲的欣賞之實踐。
③花鼓戲流派:根據流行地區不同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醴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
(作者單位 湖南益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