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提問的設計中,老師首先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按照教學內容的邏輯順序,由淺及深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
關鍵詞:學習歷史;提問;對話
一年年花開花落,冬去春來草木又蓬勃。一頁頁歷史翻過,前浪遠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發,天崩地裂君王美夢破。一頂頂皇冠落地。斗轉星移世事有新說。這就是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歷史。
作為每一個中華兒女,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了解知道我們的歷史,我覺得只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職責。所以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認為我更有責任讓我的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這就需要老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恰當地運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是很有收獲的,但是在講課時老師一定要合理地設計問題,在課堂提問問題的設計中,老師首先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按照教學內容的邏輯順序,由淺及深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中,我會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把握程度,其實也就是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問題的提問也要循序而問,在我的教學中我也深切地說我感受到了這一點,其實課堂教學問題的提問也是一門藝術,老師在教學中要步步深入讓學生積極思考,并且指引學生找到正確的答案。我覺得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回顧已經學到的問題,還可以從中接觸到要學習的新的知識。老師在教學中涉及的問題要難易適中,深淺適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出的問題最好是在學生的思維“最近發展區”。在我的歷史教學中,不論老師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只要是能夠讓教學的知識點力求精練扼要,讓學生易于接受和記憶,能讓他們富于思考,緊扣思考,也讓老師講的知識點緊扣教材都是好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是突出重點和關鍵點。
在歷史教學中我覺得老師一定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在講授知識的時候一定要目的明確,要盡量避免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要緊緊圍繞這教學的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點。客觀在我的歷史教學中,也在不斷的實驗中,不能發現,當老師和學生進行對話的時候師生之間以尊重與信任還有包容的關系相處,我們就可以很好地溝通,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就容易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我相信在師生之間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交流和教學的時候,師生之間會相互欣賞、互相吸納對方的智慧和經驗,這樣老師的教學就會在學生的主動推動下進行,其實在我的歷史教學中,我會十分注重學生的民主發言,給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和表達的權利,這樣學生覺得老師尊重他,從而也會更加尊重老師,會更加聽老師講授的知識,會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傳統教學在本質上是接受式教育,老師習慣于在課堂教學上的“滿堂灌”占有課堂上的話語地位,使學生“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由此而形成了學生的主—客關系模式。這樣會導致學生不能更好地投入到老師的教學課堂中,在歷史教學中,我會和學生對話,問他們感興趣的歷史問題,或是古裝電視,讓他們和我對話,使學生以積極的姿態去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有意義去上這節課,讓老師的教學意義發揮到最大程度。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不斷前進的歷史,需要老師在不斷發展的今天去講給每一個學生……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