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是一項系統化、規律化的社會認知,科學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教學項目,做好科學教育對于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科學知識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對于引導幼兒認識科學、學習科學、使用科學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幼兒時期,由于幼兒的各項社會認知發育不夠,對于事物的屬性、結構認識不足,對于知識的學習也往往很難系統化地進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重對學生的科學教育,讓他們能夠對科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他們實踐科學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地使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與行為能力。
關鍵詞:幼兒;科學;教育;興趣;運用;策略
一、教師要培養幼兒科學探索興趣,引導他們進行觀察總結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對于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主性以及學習積極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幼兒時期,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對于事物之間的特殊現象、特殊聯系都會比較關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運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予以恰當地引導,提升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1.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觀察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幼兒時期的學生由于其抽象思維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發育不完善,在學習理論知識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吃力,所以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的時候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思維特點,運用比較具體的、實物化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學習。比如,在教學“磁鐵”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磁鐵都會感到陌生,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小魔術——“神奇的小鴨子”,將木板的一面放上鐵小鴨來面對學生,另外一面使用磁鐵吸引,這樣手只要移動磁鐵,小鴨子就會跟著移動,教師的手并沒有接觸小鴨子就能夠讓鴨子“游來游去”,小家伙們都發出了一陣陣的感嘆:“好神奇啊!”之后教師就讓學生觀察這個實驗并讓學生進行操作,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
2.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提問
問題是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學生發現了問題才會去提問、去思考、去探索,所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匯總。面對教師的這個小實驗,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以為教師使用的是透明線,而當他們發現只是一塊黑黢黢的鐵塊的時候,他們就疑惑了:這個東西到底是什么呢?它為什么能控制小鴨子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就說明了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考,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做好總結。
3.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
面對學生的好奇心、興趣以及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磁鐵能夠在一定的距離內吸引鐵片,因為小鴨子是鐵做的,所以磁鐵就能夠“吸”著小鴨子“游來游去”,當然如果磁鐵離小鴨子過遠的話就不能“吸”著它了!通過這樣的回答,學生對于磁鐵有了很好的認識。這個時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思考:根據磁鐵的性質,我們可以用磁鐵來做什么呢?有學生就說:如果鑰匙掉水池里了,就可以用磁鐵吸起來!也有學生說:可以用來分辨鐵和其他的物質!學生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大家對于科學知識的興趣,也看到了他們愛科學的心理,也激發了我做好科學教育的決心。
二、教師要創設良好的科學環境,指導他們動手操作
前面我們提到過,幼兒時期由于孩子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在面對理論化的知識的時候會比較難理解、消化,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給孩子們創設良好的“科學環境”,給他們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外部條件,以便保證科學教學的有效進行。筆者認為,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條件,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以下幾種情境模式:
1.利用自然環境
我園位于城鄉結合部,這里既有農村的良好自然環境,又有一定的城市化現象,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給學生創設一些自然化的學習場景。比如,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令種植一些花卉、果樹、農作物,來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生長、開花與結果,讓他們認識到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陽光、土壤和水分。通過實際的場景為他們的科學知識學習打下基礎。
2.繪制科學壁畫
由于幼兒園自身經濟條件原因或者設備原因,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為學生創設充足的實物場景,這就需要我們能夠使用一些輔助條件進行補充。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一起繪制園里的壁畫、宣傳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知道的科學知識來進行繪畫、補充,促進他們的科學意識發展與學習,為他們的學習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
3.進行科學實驗
幼兒時期的學生對大自然的神奇現象有著莫大的興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中運用一些小實驗來“重現”大自然的神奇。比如,雨后的彩虹很美麗,但是往往只出現很短的時間,所以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試驗操作,讓彩虹變得“常見”:只要使用一盆清水、一面鏡子,就能夠在陽光下“制作”出“彩虹”,讓學生“大飽眼福”,這個試驗其實就是運用了簡單的“光的折射”原理。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教師只要通過簡單的試驗就能夠給呈現出一幕幕神奇景象,通過場景再現給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創設條件,促進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三、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科學教育,促進學生的學習生活
科學知識都是日常生活現象的總結與歸納,其源泉是生活,而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其目的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日常科學知識的滲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學,在科學指導下更好地進行生活實踐。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從日常生活入手
生活是科學知識的大本營,生活周圍有許多事物、現象都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如,在操場上玩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慣性的關系;吹氣球、玩風車,可以了解空氣無處不在。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隨機地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
2.從學習活動入手
學習的過程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途徑,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的常識活動是最有利于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活動,是其他教育無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脫毛衣時,會看見“小閃光”,告訴幼兒這就是“摩擦生電”現象等,電風扇則是使用了“電磁原理”,讓學生對科學知識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3.從游戲活動入手
筆者認為,科學知識是無處不在的,所以科學教育也應該無處不在,游戲是學生喜歡的一項活動,所以教師也要充分研究游戲中的科學現象,讓幼兒在玩游戲中學科學,在玩中用科學。如,通過動手玩天平,認識“平衡”現象。又如,在開展角色游戲中,讓幼兒動腦、動手發明創造各種游戲材料:用塑料管制成聽診器,用可樂罐制成鍋、茶壺等。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善于吸收、發現科技新信息、新動向,隨時捕捉各種現象,抓住、利用每一個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迪。
總之,掌握科學、使用科學是現代人必備的一項基本素質,而科學知識的培養教育應該從幼兒時期做好。所以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好引路人,為幼兒創設科學教育的環境和條件,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還要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隨時抓住教育的契機,并對幼兒的興趣加以引導,不斷鼓勵幼兒探索的勇氣,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高芹.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途徑.[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05).
[2]張俊.后現代主義與幼兒科學教育[J].早期教育,2003(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