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根據(jù)新課程要求,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方式,在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優(yōu)化;閱讀能力;提升
閱讀是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jù)新課程要求,改變原有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方式,不斷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現(xiàn)就筆者在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簡要談一談。
一、追本溯源,引導學生知曉閱讀的真諦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閱讀能力評估咨詢委員會給“閱讀”下的定義是:“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構建意義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閱讀策略、適應閱讀條件的能力。”這個觀點可以說代表了現(xiàn)代的閱讀理念。通過閱讀進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溝通,才能把僵死的文本變成生命之流,變成文化血脈。由此可見,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自覺摒棄那種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的功利性閱讀觀念。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閱讀理論,讓學生懂得閱讀既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陶冶和升華。譬如,在每學期的起始課上,當我們引導學生把握教材整體框架結構時,就可以在回顧和反思、展望與暢想環(huán)節(jié)中因勢利導,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之旅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樣,學生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引下,既可以不斷增強他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又可以讓他們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逐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生也只有明確了閱讀的真正意義,才會踏上閱讀的正途,盡情享受閱讀之旅的美好體驗。
二、正本清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當前,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實在令人擔憂。怎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筆者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追問、探究的閱讀習慣。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課文進行懷疑,提出質疑,如“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為什么要這樣”等問題,學生這種提問的習慣,實際上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一改過去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鼓勵他們大膽提問,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有了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使學生由被動閱讀轉變?yōu)橹鲃娱喿x,變‘厭讀’為‘愿讀’,變‘學會閱讀’為‘會閱讀’。”如,我在教學《雪》一課時,學生通過預習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魯迅先生在這篇散文詩中既寫了朔方的雪,也寫了南國的雪,二者各有其獨特的美,而且南國的雪占文章的篇幅也多些,乍一讀來,還覺得作者更喜愛南國雪,但仔細讀來,似乎又不是,那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啊?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問題,雖然還處于“惑”而不解的階段,但已經(jīng)“會閱讀”了。學生學習時,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當然,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立竿見影,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有計劃的、分階段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如,剛進入七年級,可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只要是和課文相關的問題,學生能有疑而問,我們就要肯定他、鼓勵他,培養(yǎng)學生敢問的精神。慢慢地,我們就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質疑問難的習慣,要讓每一個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只要學生會在書上圈、點、勾、畫和批注,何愁他們不會閱讀。
三、去偽存真,教給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方法
個性化閱讀是在遵循閱讀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的前提下,學生根據(jù)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興趣愛好對文本進行某個角度或多個角度探究的過程。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實際上它強調(diào)的是閱讀感受的個性問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于提問、善于質疑,讓學生主動學、樂于學。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賞識,讓他們體會豐收的喜悅。例如,我在教《范進中舉》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將主題理解得更透徹些,有意將《孔乙己》和這篇小說對照起來閱讀,明知兩個主要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批判的對象,我卻故意設下一個套:范進和孔乙己這兩個人物形象,你更喜歡誰?請大家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拋出此問題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個性化解讀,將人物形象認識得更加到位,有助于學生把小說的主題解讀得更加透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當學生進行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閱讀的過程就愈能反映學生的個性,愈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閱讀課的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必須使用同一閱讀材料。可以根據(jù)學生興趣的不同來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然后分成小組閱讀,相互交流體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而決不是“放羊式”的教學,既讓學生活動自主,又使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自我體驗和創(chuàng)造,形成獨到的見解,提高閱讀的水平。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可以提倡學生選擇自己最想朗讀的故事情節(jié),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角色形象進行朗讀,并說明喜歡的理由。從中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我的家人”“我”以及于勒的形象,從而為多元化解讀小說主旨做好鋪墊。
四、智慧引領,拓展學生開闊的閱讀視野
語文閱讀教學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超越,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就不單單是只以課內(nèi)閱讀教學為目標,而應是做到課內(nèi)與課外的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成為獨立的閱讀者。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搜集資料在課堂內(nèi)進行拓展,激發(fā)學生去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營造閱讀氛圍,教師再加以指導。例如,教學《智取生辰綱》時,要求學生去閱讀《水滸傳》;教學安徒生的《丑小鴨》時可以介紹學生去閱讀《安徒生童話故事集》等。另外,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課外讀物,盡可能豐富類型,以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讓學生從語言的準確性、合理性、審美性等方面體會語言之魅力,從而提高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
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方式,在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閱讀教學策略,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金華鎮(zhèn)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