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上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班級中的學困生。如何在課堂上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益,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每位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必須關注、解決的一個永恒課題。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學困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同時,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何在課堂上樹立學困生的學習信心,讓其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我們每位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必須關注的一個永恒課題,下面筆者就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提高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就要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要與學困生交朋友。在教學互動中教師親切的教態和委婉的語言是親和力突出的表現,也是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手段。教學語言多用“你能……嗎?”“你的解題思路很好,其他同學有不同的解法嗎?”等等。另外課堂中的練習多采用同學之間互相點評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同時也能讓他們更好地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相互點評中共同進步。教師要多啟發、多鼓勵,讓學困生多參與、多發言、多討論、多競爭、多評價。建立師生間的平等關系和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民主,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逐步形成“人人都是學生,個個都是先生”的新局面,這樣才能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潛力,培養自信心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特別是幫助學困生發現自身的無窮潛力,提高其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以相信學生,鼓勵和肯定學生為主,是培養學生自信心,形成其自主參與學習意識的關鍵。
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教學重心必須向下移。首先,課堂小組合作討論時,教師要深入各個小組中去,要特別關注學困生的思考、發言,引導、幫助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傾聽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組合作討論結束后,在小組的匯報時,把教學的目標直接指向學困生,讓他們代表小組來匯報合作學習的結果。并提問:“通過剛才的討論,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這樣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等這樣的問題。有的學困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想回答又怕回答時,老師要給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勵。這樣會使學生的思維發生質的飛躍。這既可檢查小組討論的情況,又可檢查學困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有很大的幫助。
三、注重鼓勵評價,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都是強化的結果,成功的獎賞會使學困生產生喜悅的情緒,這種成功的喜悅又會轉化為進一步學習的強大動力,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學困生創設能充分展示學習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到成功之樂,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積極參與到自主學習活動中來。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要注意不斷培養學困生的主體意識,促使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經常性地關注學困生,多做肯定和鼓勵評價,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增強,進而使班上的學生全面發展。只有通過教師的不斷幫助,學困生的成績才會提高,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南縣湘河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