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猶如一股和煦的春風,給基礎教育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變化,人們在感嘆新課程解放學生的手腳,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也有一絲的隱憂,那就是:學生語言的活躍能等同于思維的活躍嗎?表面的熱熱鬧鬧會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嗎?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教學無效性問題終于凸顯出來。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生的活躍氣氛,把問題設計得很淺顯,學生甚至不用思考隨口就來。一些教師以簡單的“好不好”“對不對”等形式組織教學,使學生沒有思維的空間。
關鍵詞:初中語文;探索;有效性教學
筆者認為,新課程進行到今天,探討有效性教學十分必要。因為任何教學都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沒有教學目標的完成,過程看起來再完美都沒有意義。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呢?
一、準確把握教材
新課程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文章選取十分好,經典的美文、富有時代氣息的當代文章有機結合,在呈現方式上也下足了功夫,集科學性與趣味性于一身。學生面對語文新課程時,首先是愿意閱讀,主動領悟。其次是得到了充分的營養。通過與課文的對話,學生可以感悟到人性的意義與價值,他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會得到升華。但是,目前我們的一些教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手上拿著教材,口中說的仍是應試教育的那一套。即使使用了啟發式教學,也是用簡單的一問一答代替師生情感與情感、思維與思維的互動。在他們眼里,“三維”目標中只有知識最重要。練、練、練,只有練才能出高分,這就是他們的教學理念。而語文是一門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多的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養的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其基本特征??梢?,語文課堂絕不能是僅僅傳授知識,而應該更多地讓學生在美文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獲得審美體驗,讓學生在美與藝術的氛圍中愉悅而健康地成長。
生活是語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讓語文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與其他學科緊密聯系起來,是使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關鍵。在具體的教材處理方面,應該盡可能優化教學內容,從大局出發,從整體出發,讓課文有現實的支點,這樣,語文的課堂教學就會高效起來。
二、完善課堂教學形式
1.課堂教學要富有靈性
靈性之美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追求,為達此目的,首先就要教學方式的靈活,即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地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方式,在教學設計上也要注意靈活性,要既能達到教學目的,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僅要收獲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興趣,更要讓學生提高閱讀與探討、創新的能力,這樣,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其能動性就會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課堂教學氣氛一定就會活躍起來。學生只要傾情投入,美妙而神奇的語文世界就會盡展眼前。事實上,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等學習方式,其根本目的與出發點就是要廣大一線教師改變,走出教學形式的桎梏,解放學生的頭腦,讓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提高起來,讓他們會學習,愛學習,可以高效地學習。
2.合作、討論要富有實效性
我們知道,教學方式的選擇主要應根據教學內容來決定,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合作與探究的。盡管新課程倡導合作式、發現式、討論式教學方法,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講授法。有的時候在課堂上教師要將合作討論與講授教學相結合,例如,我們可以在上課之初運用講授法,然后設計一個合作學習環節,讓學生交流和討論,這樣學生的合作與討論就有話可說。在組織學生討論的時候,要盡可能使討論的主題富有挑戰性,只有這樣,討論、交流才會真正形成。試想一下,如果教師設計的主題沒有趣味性,留給學生擴展的空間也不大,學生只要想一想就知道答案了,那就不會激發起學生探究的動機,更沒有合作學習的必要了。同時,為了使合作學習富有成效,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勇于質疑。
3.要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只有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才會把學習活動當成自己的事情,才會積極參與、認真探討。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并要在行動上改變滿堂的“我講你聽”的狀況,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地去“發現”與“探究”。真正地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淡化出場,放羊式的教學同樣不可取。教師必須根據教情、學情,收放自如,既要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教師的點撥引導,教與引、講與放的有機結合,就會打造高效的課堂。
三、過程評價注重發展性
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最好調節,科學的評價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評價要促進學習,要關注學習過程的動態,以此進行過程性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還要關注情感體驗,乃至學習方法與認知策略。其次,在評價時,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學到了什么,更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方法,不但要評價學生問題解決的結論,還要評價學生推導結論的過程,這樣使過程的評價與方法的評價得到統一。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高新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