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體給現(xiàn)代教學帶來了很大改變,但在效率問題背后,似乎還存在著更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多媒體;改變;探討
[案例描述] 不久前,網友李老師參加省優(yōu)質課比賽,執(zhí)教的課題是三年級上冊的《有余數(shù)的除法》。伊始,她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擺花盆的問題情境,卻不料上課途中電腦出了故障,于是乎準備得相當充分的一節(jié)課被支離得不知所措。結果可想而知,本來第一名勝券在握,最終卻只能屈居第三,抱憾無緣參加全國的比賽。課后,這位網友向我訴說當時課件不能用后他的緊張和慌亂。
[我的思考] 假如大家都不用多媒體課件會怎樣,再實務一點,是不是以后準備優(yōu)質課比賽時,還得做好突發(fā)停電或電腦故障后的應急預案?現(xiàn)在無論是什么樣的公開課,多媒體課件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這樣的課上得多了、聽得多了,某些時候便不禁回想起自己上中學時那些雖沒有多媒體課件卻仍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課。語文課上,年過不惑的男教師在誦讀朱自清的《春》時,居然在教室里高舉雙手,邁著輕盈的步伐旋轉轉圈,我和同學們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從此這位語文教師朗讀課文時的神情語調和對課文理解進行另類展示的樣子,就永遠深深地烙在了我和同學們的腦海中。現(xiàn)在的語文課,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應有盡有,卻很少看到語文教師深情忘我的精彩演繹了。還記得高中時第一次接觸幾何課,任憑老師怎么解釋,我就是弄不清楚兩條直線除了平行和重合之外它怎么就不會相交呢。年輕而靦腆的幾何老師思忖良久,終于想出了一條妙計,讓我和同學們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其實也很簡單,幾何老師用自己左手右手分別伸出一根手指,然后不斷地比劃空間中兩條直線之間的關系;除此之外,還利用教室的墻角線來形象地說明。初中時開始學物理課,物理老師在上“慣性”這節(jié)課時,講起了一個杜撰的笑話:一個人坐在拖拉機上,沒等車停穩(wěn)就從車上跳了下來,恰好撞到路邊一位時髦女郎身上,女郎白眼一翻罵了句“瞧你那德性”,這個人就很客氣地回敬了一句“這不叫德性,這叫慣性”。這個笑話再加上自己從緩慢開動的拖拉機上跳下來的體驗經歷,我對“慣性”從此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現(xiàn)代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使多媒體進入課堂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趨勢。不可否認,多媒體在某種程度上的確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改變。然而,課堂教學的初衷和目的卻并不是為了新技術的展示和應用,新技術的出現(xiàn)也不應該使課堂上原本應該充滿思維靈動的人人互動逐漸被人機互動所湮沒。多媒體教學時代,針對大容量、多材料的課堂學習,看起來教學效率提高了,然而,在效率問題背后,似乎還存在著更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孫迎梅.多媒體教學利弊談.中國校外教育,2011(7).
(作者單位 山西省交城縣新建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