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初中語文《談生命》課堂教學為例,將多媒體技術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多媒體運用的優勢,也理智地分析了運用的針對性和運用適度的問題,是一名一線語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認真總結與反思。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課堂教學;語文課程
一、研究背景
多媒體在現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主要得益于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能夠給學生形成視覺、聽覺上的刺激,便于加深學生情感體驗,同時多媒體的內容豐富,信息全面,有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展示重難點、展示課外相關信息、組織學生練習等方面。
二、課堂實例分析
在九年級下冊《談生命》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以本課為例來談談自己在多媒體課件運用中的一些感受和認識。
在本課的教學中,面對涉世未深、未經風雨的少年,我想到汶川大地震帶給人們的生命啟示。伴著哀痛低沉的音樂,一張張圖片是大地震的真實寫照,我相信那些廢墟下伸出的手臂,殘垣間渴望生存的眼神,親人難以抑制的痛苦眼淚,一定讓這些少年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可以從他們眼里的痛苦、恐懼、惋惜、悲傷中感受到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心靈的震撼。這一環節主要是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音樂、圖片給了學生最為直接的感官刺激,達到創設情境、觸動學生內心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是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和主旨。課文中,冰心老人用“一江春水”“一棵小樹”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以“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為例展示了一組圖片:江河源頭、小溪流、河流、大海,學生結合圖片再讀課文,同時融入自己的想象,就體會到了這一組動詞的精妙之處。借助形象的圖片,學生對“春水”一路奔騰到海,沖破一切束縛的精神就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講解“生命像一棵小樹”一層時,我只讓學生認真朗讀,并就一棵樹的四時情景展開想象。本來這也可以用圖片展示的,但這樣就會讓學生沒有了想象的空間,語文的文學性、形象性、隱喻性、審美性在單純的放電影式的教學中會蕩然無存。學生反復朗讀這一節,只要用心,是能夠看到一棵樹的生命四時的,多媒體技術雖然優點眾多,但它畢竟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存在于語文課中,否則會適得其反,嚴重削弱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對語文素養的提高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我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對課文中議論部分的分析。在學生朗讀本層后,我將其中重點難點語句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對這五個句子展開合作探究。最后,我又用多媒體將這些句子的準確理解一一呈現,學生做了記錄。我想直接呈現缺少學生的思考過程,肯定不行;而不呈現又需教師反復朗讀,讓學生筆記,這樣費時費力,學生自己的分析中難免會語言組織混亂、表意不清,不能切中要害,所以一一展現還是有很大好處的。
第四個環節是小結。我用一個結構示意圖對全文進行了總結,為學生清晰地呈現出課文的主體內容是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樹”為喻來揭示主題,很好地起到了總結全文的目的,讓學生掌握了本課學習重點。
這節課中我適度地運用了多媒體來輔助自己的教學,較好地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總之,多媒體課件的有效運用,為我們今天的語文課堂添上了一雙能在知識天空自由翱翔的翅膀,一雙能展望廣闊無垠世界的明亮眼睛。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汾河辦事處晉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