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組合作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對高效課堂的實施具有推進作用,通過兩年多的自主教學實踐,從小組構建、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等方面談一點成功的做法。
關鍵詞: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小組構建;學習方式;評價機制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其含義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已經被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我校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以自主學習、討論展示、檢測反饋為基本環節,以三單一表(導單、學單、達成單及評價表)為基本載體,通過獨學、對學、群學、討論、交流、展示、達成檢測等形式打造的高效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我創新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自主高效的學習,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悅。現在各地的教師都在嘗試運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下面就結合教學經驗來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合作小組的構建
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活動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是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前提。
1.精心分好組
我們班共54名學生,按學習成績、性別、性格、綜合能力、體質狀況等搭配分工,分成9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6人,合理分工為組長、副組長、記錄員、第一匯報員、第二匯報員、第三匯報員。每個組都是全班的縮影,這樣構建的合作學習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在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開競爭創造了條件。
2.培訓小組長
組長是教師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小組中學習最優秀、組織能力強的同學,負責全組的組織、分工、協調、合作等工作。教師應對小組長進行定期培訓,培養組長管理、組織的能力,提高他們幫助其他同學的能力。另外,還時常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交流,以利于使他們領導的小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
3.增強凝聚力
學習小組成立后,在組長的主持下,結合本組學生的特點,確立本組的奮斗目標,寫出符合自己的座右銘。并為小組取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符合自己特點的名字,例如,“夢想小組”“遠洋小組”“超越小組”等。確立了組名較好地調動了學生互助、互動的合作意識,增強了小組凝聚力。
4.捆綁式評價
小組評價是對小組合作過程和學生合作表現的監控,是促進合作小組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對學生的發言、測驗成績、作業質量、獎罰情況等都采取捆綁式評價。記錄員對每人每堂課的表現予以加分記錄,累積到每周評選班級“預習之星”“展示之星”“問題之星”“合作之星”“進步之星”。評分較高的組員,每月可以推薦成為“校園之星”。這種評價能夠使組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保證在原認知水平上,能夠積極進行思維,為強化小組成員的積極行為和小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
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建議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概念。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倡導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獲取新知的機會。
1.先學后教才能以學定教
課前設置學單,在先學過程中獨立識記生字詞,自主梳理課文大意,熟讀課文并選喜歡的段落作批注,探索課文寫了什么和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也可以將不懂的問題整理質疑,為課堂針對性交流研討做準備。上課伊始,對學生的前置學習進行檢測,根據學生的先學情況重新調整教學活動,從而實現以學定教。
2.先組內研討才能全班智慧共享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但是要注意并不是任何內容都需要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生自己能做到的,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獨自不能完成的,采取對學的方法;對學仍所難及的,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后仍不得其解的就在全班交流,教師參與引導,全班合作解決。
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應當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對各小組的合作進行觀察和介入,對各小組合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應針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生小組交流達成共識展示學習成果時,教師要運用評價機制,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展示。這樣,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3.先鞏固檢測再評價延伸
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課后跟蹤調查、收集反饋信息、反思成果與不足、對學習進行全面的評價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做有利于改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的教訓,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做具體的指導,促使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慢慢會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是為了使學生學會學習,促進自身的發展。但它不是萬能的鑰匙,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