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小學生籃球運動訓練的需要出發,對籃球運球的趣味性教學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和探討。趣味教學法內容豐富多彩,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符合當今小學生體育運動的精神特點,學生很有興趣,也很喜歡參與其中。
關鍵詞:趣味教學法;小學;籃球;運球教學
當前,籃球運動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而想要打好籃球,運球是最基本的。如果依照以往傳統的教學手段,按部就班地進行籃球運球教學,很多學生就會因為枯燥乏味而降低對籃球的興趣,況且,要讓學生快速而又熟練地掌握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運用趣味教學法最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從而提高籃球運球的教學效率。實踐證明,通過趣味教學方法,學生對籃球運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一人運兩球接力
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兩個小組在同一端線上排成各路縱隊。在游戲開始的時候,每一個小組的排頭人員運兩個球前進,到達中線以后進行轉身,運用雙手撥地把球滾回,達到端線以后把球交給第二個人,如此反復,直到最后一個人優先完成為勝利。如果在運球的過程中球被運丟,則要把球撿回從丟球處繼續運球,如果學生一手推,一手運球則要從起點開始重新來一次。此游戲為三局二勝制,先完成為勝一局。一人運兩球接力比賽對培養學生左右手運球和控球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二、運傳搶比賽
運用籃球場,游戲內與之平行1米處畫一線為禁區,這個禁區只允許接球隊員在內,其他任何人不許進入,每一隊人數4~7人左右。游戲開始后,在中圈進行跳球,拿到球的隊通過運球以及傳球來組織進攻,要想辦法把球傳到本隊的接球隊員手中,接球隊員在拿到球以后,這個隊就拿到一分。這就要求防守隊要積極進行防守,盡最大努力爭取斷搶,充分運用運球與傳球轉守為攻。在有限的時間內,誰得分多誰就取得勝利。游戲規則:(1)游戲的時候不能對對方人員進行推、拉、打、摔等。不能抱球跑,否則算犯規。要在就近發界外球。(2)如果球出界,要在出界地點發界外球,不能把球直接傳給接球員。(3)雙方在爭球或者同時把球擊出界外,要在中圈進行跳球,拿到球的隊伍繼續攻。(4)接球員出界接球或者接球以后出界則不能得分,要發界外球。(5)在一個隊得分以后,要由另一隊在端線發界外球,接球人員在這個時候不能干擾球。遠傳搶比賽游戲是在學習了運球以及教師介紹了傳球、接球規則以后運用運傳球組織比賽。它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掌握運傳球技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容易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籃球運球教學當中。
三、躲閃運球
躲閃運球要在半個籃球場上進行。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每一組安排4~7個人,半場內每人一球進行運球,外圍一組共三個球,把這三個球滾或者拋入圈中,擊圈里面的人腰部以下,被擊中或運球停止則出來,加入到外圍擊球行列中,一直到該組人員都被擊中為止,換另一組繼續進行比賽。躲閃運球游戲是在學生掌握了運球的基本技術以后才能進行,它主要對學生的視野以及靈活性進行鍛煉,以提升學生的控球技術和控球能力。
四、運球追逐
充分運用籃球場的中圈或者罰籃圈做圓圈,抑或選擇一塊比較平坦的場地,根據中圈的合理尺寸畫若干個圓圈。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組,一組由3個人組成,每一個人各拿著一個籃球在圓圈外站好。游戲開始以后,每一組各選一個人為追逐的目標。信號響起以后開始運球,追逐人員要沿著圓圈線進行追逐,其他的兩人要持續跑動,以躲閃追逐人員的拍觸。三個人運球可以經過中線,但不能離開圓圈線。追逐的學生用手觸及其他兩人中的任何一個就為成功,這時被接觸者成為追逐者繼續游戲。運球追逐游戲要遵循以下規則:首先,運球的時候要沿著圓圈的外沿進行,也可以通過中線。其次,追逐的學生用手拍觸對手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或者對手因為躲避拍觸而離開圓圈,都可以視為追逐的學生成功。最后,追逐的學生在對對手進行拍觸時不能失去對籃球的控制,否則就為失敗。
五、看信號運球
教師要求學生每人拿一個籃球,學生之間要保持一肩間隔,并沿著場邊線站成一排。在游戲開始的時候,教師站在圈中間,徒手模仿籃球運球的各種動作,包括體側高運球和低運球、變向換手運球、體側單手前推后拉運球、低運球后退跑以及向前高運球跑動等,學生看到這些動作后迅速把這些相應的動作做出來。學生在運球的時候要注意抬頭看老師,不能低頭看球。如果出現差錯,每人做3個俯臥撐??葱盘栠\球游戲主要是綜合對學生的各種運球能力和各種運球間的切換和銜接進行練習,重在對學生的實戰能力進行培養,這種練習方式最好是在學生學習完運球技術以后進行。
總之,除了上述五種趣味教學法以外,還有很多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小學生的籃球運球學習興趣。教師要依照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和技術特點進行適當調整和運用。在小學籃球運球教學當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容易好動,因此,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多運用趣味教學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籃球學習興趣,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而又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劉亞東.小學籃球教學中“領會式”教學方法的引用[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2(12).
(作者單位 南京民辦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