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恰當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使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學會思考,學會感悟,品讀表達,以實現學生自己會閱讀的語文教學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走進文本;自讀自悟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課堂上自己獨立接觸文本的時間很短,即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不夠,往往被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所侵占。“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自己走進文本?
一、充分利用學生日常的情感體驗積累
西師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文質兼美”,人文性很強,充滿著生命的活力,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要與作者同呼吸就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觸及心靈,與文本對話。教學《鴿子》一文時,理解“小題大做,”學生都能聯系上下文談到“老人把撿只鴿子養看成不道德的事”就是“小題大做”,但這樣的理解都不夠深入,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談自己如果面對這樣一只可愛的鴿子的做法,學生都表示要將鴿子留下或者自己養起來的想法時,教師引導學生談作者此時心里的想法也正是我們的想法,那就是老人“小題大做”。這樣的理解一下子便通俗易懂,解決了教學難點。教師恰當地運用學生日常的情感體驗積累達到了本節課閱讀的教學目的,同時為學生今后閱讀方法的積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會學生精心挖掘文本中點明中心的重點詞句,讓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展開想象,自讀自悟文本
教師要教給學生挖掘詞語的方法,對于重點詞語的挖掘要精選,要少而精,要提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或句子”。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教師可緊緊抓住“信賴,往往會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引導學生潛心讀文,找出珍珠鳥是如何對我產生信賴的?最后創造出了怎樣美好的境界?從中我們又體會到了什么?這樣,學生通過自己讀文,暢談想法,教師再相機點撥,這樣的教學就比較集中,使整個課堂活而不亂,教學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注重提倡“落筆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切忌課堂只泛泛而談
要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落到實處,就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注重提倡“落筆式”教學。自從新課改以來,許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一種感受,學生在課堂上還能夠談出自己的感受,但讓他們落筆寫下來,卻錯字連篇,語句既不完整又不通順。所以,從一年級開始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動筆畫出不認識的字和詞很重要,這其實就是學生學會思考與質疑的開始。由畫生字到畫生詞,由畫生詞到畫好詞,由畫好詞到畫好句,由畫好句到畫好段,由畫到質疑再到批注,這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進步與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留下自己思考、質疑、批注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真正走進文本,談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
實踐證明,恰當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就會使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學會思考,學會感悟,品讀表達,以實現學生自己會閱讀的語文教學目的。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區澄江鎮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