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特征與對比
中國山水畫作為東方特有的一種藝術類型,有它極其獨特的存在形式和呈現方式,它實質上是表現一種心性智慧的外在圖式,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山水精神”。它表現出對“山”、“水”的崇拜與道德的比附,也表現出人文地理和文化情境上的依托與感悟。所以,中國山水畫的精神核心是“寫心寫性”,它以人格道德、心性智慧為思想框架,格物乃為言志,它突出中國人“遷想妙得”、“物象之原”的精神意象,有逍遙自在的神仙夢想、有空無境界的終極追求、有物我觀照的精神投射……
1. 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特征
首先,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特征是建立在思想智慧之上,以“宇內中核乃虛無”為精神立論,是一種“中心至上,人倫為本”的思想模式,它是體悟自然和安身立命的精神生命表現。其次,中國山水畫空間以“四神觀念”(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地理方位;以“藏風得水”為理想模式;以“氣”、“象”、“形”、“勢”為生命精神,以“陰陽五行”為制衡法則;以“以大觀小”為游觀智慧;以“勾皴染點”為程式符號……再次,中國山水畫以游觀為空間的視覺經驗和感受,實現了虛實在空間中的連貫性,它以一種平面化的形式往縱深推進,形成豐富的意象形態空間。
2. 物理環境空間與山水畫空間結構的對比
① 物理環境空間一般指實體所限定的三維形態(物質幾何體、靜態)和四維形態(時空連續體、動態)。它是可以感知的有形現象空間,我們通常使用畫法幾何的“三維坐標軸X、Y、Z”的概念來限定。在實體上往往通過“空間結構”來明確位置、大小、形態、高低、遠近……以多元、多維、全方位、整體等概念來認知它,它的形式以“點—線—面—體”的邏輯形態表達,以“數理”來量化它比例關系。在空間的構成上,通過“空間的感知”(高低、遠近、長寬、圍合感、限定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運動覺等)來明確空間序列、空間光影、空間形態、空間方位……各方面的場域體驗,它也通過“直線體系空間、曲線體系空間”來明確空間的類型,同時,以“水平、垂直的縱深關系及三次元生成”來理解二維形態(長、寬)與三維形態(長、寬、深)相互轉換的原理(通過“畫法幾何的投影原理”來認知)。所以,作為物理環境概念中的空間,它對形的認知、邏輯的認知、環境的認知、視覺的感知、時空的感知、心理的感知等是個復合、多維的整體的觀念。
② 山水畫空間結構
中國山水畫空間概念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精神的感悟,從視角而言,在對物理環境空間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平、仰、俯、前、中、后等多重視線的重疊(如眼睛的游離掃視,如郭熙的“三遠法”、 如沈括的“以大觀小”等),以“游觀”的方法來表達對環境空間的感受和認知,這種方法往往滲透了“時間”、“心理”等因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隨心轉,境由心造”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這些意思。這種空間認知觀,實質上和西方近代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所提出“物質與運動、空間與世界的統一性”、“時空連續統一體”(四維時空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可見,中國山水畫空間概念是超時空的,它以“游觀”(運動覺)的多視點手法,融匯“心境”(心理情感),展現出超越自然物象的全觀性世界,(宏觀、微觀都同時展觀),同時,通過“虛”與“實”的處理手法,融通“寫心寫性”,以“留白”對“空無”,將感悟、情趣、韻味和意境全部通過空間結構溶入“畫品”中。所以,也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結構實際上已超越了物理環境空間,它是一種精神智慧上的空間結構。這種空間結構是多層次的復合結構,以“游”為心靈的敞開與精神的回歸。以“觀”為視、聽、觸、品的共同作用,將“感受、認知、記憶、想象”糅合在一起,以“目識心記”而最終“遷想妙得”。
二、空間思維的特性
空間思維是一種普遍的思維能力,是一種復合思維,是一種快速高效的優秀思維,它跳出了點、線、面的限制,由單一的平面思維、定向思維等轉向一種“立體的、發散的”思維形態,它能以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多角度、多視點地去認識和思考問題。
1. 空間思維的特性
空間思維的特性可以分為內在特性和外在特性。內在特性表現為:多次性、多維性、關連性、系統性、整體性和動態性;而外在特性則表現為:個體性、明確性、具體性、開放性、可塑性和可感觸性。空間思維通常以多重角度和多向關系來展開觀察和思考問題,從多個的空間區位、多段的時間差異、多重事物的交互中,處理事物的存在角度、發展前景和形成網絡的關系等等。空間思維表現出的靈活性、擴張性、延伸性和全面性,它可以克服其它那些單一、刻板的思維通病(如點式思維、線式思維和平面式思維),消除思維障礙,以健全思維模式來優向發展。
2. 空間思維的發展態勢
空間思維的發展能造就出復合型人才,在人類思維發展的過程中,空間思維是個至高點,是人類進步的必然結果。它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解決許多平面思維中糾結的問題。由于現代學科及分工的繁瑣,專業與專業、行業與行業之間形成平面的、線式的思維模式,如果不開拓空間思維,將是“隔行如隔山”,或各自“畫地為牢”,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嚴重的話,還會造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破壞人倫及秩序的生態安全。所以,從目前來看,培養具有空間思維的復合型人才是勢在必行的。
三、山水畫對空間思維培養的作用
由于物體的空間特質(形狀、大小、遠近、方位、深度等)直接作用于我們的感官,而跨越物質環境空間的中國山水畫更是體現出它的空間思維優勢。因此,山水畫空間對空間思維培養的作用,我提出三點看法。
1. 山水畫對空間思維能力培養的意義
由于近代西風東漸,世界文化一直處于西強東弱的狀況。我國近現代對自身文化進行大量變革甚至摒棄。所謂的中國畫改良,將中國山水畫改成“水墨風景畫”了,實在讓人痛心。早在清代的畫家鄒一柱就曾說過:“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于陰陽遠近,不差錙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陰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影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于墻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具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這段話說出了中西方繪畫的差異性,雖有成見,但卻讓我們認清各自思維發展的特點和關系,在今時今日,我們還處于一種矛盾之中,沒有認清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和發展方向,我認為只有重新審視自己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肯定它對思維培養的意義和作用,甚至把它提高到“國藝”這個高度上來,才能做到真正地傳承和發揚。發展中國山水畫不是要培養大批的山水畫家,而是當培養和發展空間思維來看待,從上章節論述的山水畫空間特征與模式來看,我們只有重新認識它的歷史價值,挖掘出它的思維模式,轉化為一種空間思維來培養我們的人才,這樣,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文化藝術形式、經濟產業模式和現代生活形態等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2. 山水畫對空間思維培養的作用
雖然現階段還沒有在小學、中學的課程中去設置關于培養“空間思維”的相關課程,但作為提高國民的思維形式,對空間思維的培養是必須的。而具有本民族文化思維特點的山水畫,其對空間思維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有兩點:一是它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山水畫的空間思維模式延續了幾千年,發展它有我們的優勢和特色。二是山水畫的空間結構符合空間思維的特性,由它來繼承和發展空間思維,可以奠定和光復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時,也以一種獨立的理論模式豐富了空間思維理論。
3. 山水畫的空間思維模式是一種優向的創造性思維模式
無可置疑,山水畫的空間思維是發散思維,它具備了獨特性、靈活性、敏銳性、跳躍性、綜合性和聯動性等特征,而想象力則是它最大的優勢,這種意象的精神往往能形成和諧的內動力,可以開發人類的精神境界。寄情于山水之間,使人感受到環境之美,從而提高到一種精神信仰。從山水畫的空間模式中,強化了學生對山水空間的無限性、復雜性、有機性、整體性和生命精神的認識,從觀察、體悟到心境的超越中,展現出山水畫的空間思維模式的獨特性和生態的整體主義思想。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