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泛流行于珠三角的草根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舟說唱后繼乏人。讓其擁有更多校園粉絲,讓年青人將其傳承下去,是對瀕臨絕唱的龍舟說唱的一種可行的保護措施。
一、龍舟說唱的前世今生
龍舟說唱是地道的草根藝術,民間稱為“龍舟歌”“唱龍舟”“龍舟”,是流行于廣東珠三角的一種說唱藝術,粵曲曲牌。形成于清乾隆年間,在木魚歌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因藝人手持雕有龍舟的長棍而得“龍舟”之名。表演形式為胸掛小鑼鼓,自擊鑼鼓伴奏吟唱。用廣州方言說唱,聲韻優美動聽,唱詞通俗易懂。用音低沉而稍帶曲折,聲腔短促,詼諧有趣。
1. 曾經的輝煌
這種植根于民間的藝術在順德、南海、番禺、中山等地廣泛流傳了200多年。龍舟說唱還曾走出嶺南,走向海外。1939年,佛山龍舟說唱藝人組建龍舟粵劇團,到廣東各地及港澳演出。20世紀40年代初,佛山的龍舟說唱藝人遠赴美國舊金山表演,極大地推動了龍舟說唱的傳播。
2. 瀕臨絕唱的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再加上兩位國家級傳承人的離世,老一輩龍舟說唱藝人已不多,龍舟歌知音難覓,幾乎到了“人亡藝絕”的境地。在當年該門藝術最為昌盛的佛山順德杏壇鎮,現在能夠熟練掌握這門藝術的只有寥寥幾人,最小的也70多歲了。很多老人眼中唱龍舟幾可等同于要飯,不讓年輕人去從事這一行當。而且它行腔自由,曲子只有歌詞聲韻而沒有譜例,舊時民間藝人識字不多,只能口耳相承,因而傳唱困難。對瀕臨絕唱的這種“草根藝術”進行保護已迫在眉睫。
3. 發掘
2003年廣東的曲藝名家吳家耀尋遍龍舟說唱的發源地佛山杏壇鎮,發現這種塵封近半個世紀的藝術。2004年,吳家耀帶著復制自杏壇的龍舟道具,把廣東龍舟唱到了北京天壇。雞公欖、吹嘀嗒(嗩吶)、龍舟歌等嶺南民間藝術,連不懂粵語的老北京也聽得津津有味。
4. 傳承的意義
龍舟歌植根于人民群眾,有著濃厚的生活積淀,有突出的民間文學價值、古典文學價值、民俗學價值、音樂價值,是廣東珠三角獨具水鄉風味的藝術奇葩。發祥地廣東佛山是中國曲藝之鄉、粵曲之鄉,保護龍舟歌對于促進廣東曲藝繁榮具有重大意義。
二、立足校園的保護措施
讓龍舟說唱進校園,培養更多“校園粉絲”,是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各部門正采取措施保護龍舟說唱,讓龍舟說唱走進校園,培養更多的“校園粉絲”。
1. 順德
杏壇龍舟說唱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后,該鎮首先在麥村小學挑選了20多名小學生進行培訓。同時選擇杏壇中學開辦龍舟說唱興趣班,并篩選35名中學生成為第一批學員。經過幾個月的培訓,他們已經能上臺進行表演,有的甚至開始嘗試創作充滿時代氣息的龍舟歌,如《抗震救災》《迎奧運》《校慶頌》等。龍舟說唱協會還專門組織人員補充完善。經過近年來的努力,目前杏壇龍舟說唱的傳承者隊伍已經有了100人的規模。2010年暑假酷暑難耐,但20多位花季少年留守校園苦練《唱龍舟》。7月底,順德胡錦超職校學生演出的舞蹈《唱龍舟》將如詩如畫嶺南水鄉的神韻搬上了世博會的舞臺。
2. 廣州
彭嘉志是90后廣州仔,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先是拜廣州說書人顏志圖為師,然后再選擇龍舟說唱作為專攻方向,如今他已在廣州說唱圈中小有名氣。在彭嘉志的龍舟說唱小調中,他自己撰寫的《倒卷珠簾》,當中有很多方言土語,想象夸張、比喻形象、朗朗上口。
海珠中路小學說唱團由退休教師崔同碧組織,為學生提供了展現才華的平臺,與學校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結合,對傳承廣府文化也有一定作用。
3. 南海
2009年3月,南海西樵的龍舟說唱也成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祥老師成為龍舟說唱傳人。讓南海龍舟說唱有別于順德龍舟說唱,充滿校園書卷味。
三、在校園傳承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措施:
1. 困難
除了龍舟說唱的節奏(板式)、道具(龍舟)、化裝(角色)、服裝等各方面都有很多比較難的問題,以下兩點也有待我們來解決。
一是曲目選擇方面。選擇適合當下青少年的曲目困難重重。讓平時唱慣了rap、hip-hop的青少年學生一下子轉向古韻古腔,操之過急不僅不能使傳統龍舟說唱得到普及,很有可能招致年輕一代對傳統戲曲更廣泛的誤讀。
二在識譜方面。音樂教學中的歌曲照譜教唱(奏),龍舟說唱則是以木魚歌為主發展唱腔,主要是靠言傳身教,不記譜也不以譜為演唱標準。連同樣也是初學者的教師也不容易掌握得好,這就會把龍舟說唱唱得不倫不類。
2. 解決辦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聽,易學、充滿生活情趣的龍舟說唱作品都可在校園譜及。如關祥老師的《策馬揚鞭步不停》:“(唱)紅日高照,紅旗飄飄,南海處處……你看象崗、獅嶺,笑盈盈;西北兩江把尾搖;西樵山下,麥苗揚青春色妙……”句句押韻,朗朗上口,滲透詩詞元素,倍感親切。
中小學校音樂教師很多不會唱龍舟說唱、甚至對龍舟說唱完全不了解。從培訓教師入手,豐富老師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老師的人文素養,教會老師龍舟說唱技巧。
三十多年來,龍舟說唱傳人關祥老師工作和居住在南海中學,我們利用這一優勢,開發了校本課程。幾十年下來,我校不少學生成為龍舟說唱的“粉絲”。
四、立足校園保護龍舟說唱的意義
1. 傳承者隊伍擴大,數量增多明顯。杏壇在兩所學校試點,短短數月后,傳承者隊伍已經有了100人的規模。
2. 校園粉絲有文化能創作,是保護龍舟說唱的生力軍。文化人參與龍舟說唱創作,是保護龍舟說唱的必由之路。龍舟說唱之所以處在絕唱的邊緣,與當初它的創作者文化水平不高是有關系的。草根藝術也要有好作品,這樣才能有生命力。
3. 校園的電教設備設施,必將成為保存記錄龍舟說唱的重要工具。現代校園都有較為先進的電教設備設施,并且有一支強大的數字制作隊伍,這必將成為保存記錄龍舟說唱的重要工具和技術支持。
龍舟說唱進入校園,將會為我們的校園文化生活注入清泉。將來可以在校園建立龍舟說唱動漫制作基地,利用年青人喜愛的方式推廣這門草根藝術。筆者曾看過一個視頻,是中國傳媒大學動漫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整個flash用生動活潑的龍舟說唱做背景音樂??梢娫谶@個年青的動漫人眼里“草根藝術”龍舟說唱既是大俗又是大雅的。草根藝術龍舟說唱擁有越來越多校園粉絲,傳承難題將來就有望得到解決。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