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語文課標》第二學段(4-6年級)對識字教學提出這樣的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0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這其中60%左右的漢字要在第一學段完成學習,到了中、高年級新增識字量僅為800個左右。這一數據說明,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閱讀和習作,識字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對于一些難讀、難寫的生字則作重點指導,但如此一來,中、高年級學生的識字回生現象日益加重。
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其他教師的反饋,總結出以下四種學生識字回生類型:
1. 認讀錯字。即學生對學習過的生字,當再次見到時忘記其字音。
2. 忘字。即忘記整個漢字的字形,聽其音而忘其筆畫、結構等。
3. 錯字。即只大概記住該字的輪廓,書寫該字時出現細微錯誤。有以下幾種情況:(1)增減筆畫。(2)改變結構。如把上下結構的寫成左右結構。(3)改變局部。如把“銀”寫成“很”。
4. 別字。即在書寫某字時,將該字寫成其它漢字。有以下幾種情況:(1)同音易混。如“暑”和“署”。(2)形近易混。如“懺”和“殲”。(3)義近易混。如“戴”與“帶”。(4) 形音義相近易混。如“使”“駛”音同、形近、義近,易把“見風使舵”寫成“見風駛舵”。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決聽障生識字回生的現象呢?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遵循漢字結構規律,高效教學。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按“六書”理據構字,具有“因義構形”和“以形表意”的特點,是形、音、義的統一體。無論是象形、指事,還是會意、形聲,都有其自身的構字規律。因此教學生識字時,應注意在課堂上滲透構字規律,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記字形和理解字義。
(1)象形字的教學。可充分運用圖畫來幫助識記字形。因為漢字中的象形字源于實物形象,大部分筆畫簡單,如山、火、水等,結合圖畫來學習容易記住。
(2)指事字的教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寫1~2筆作為符號或另作簡單的符號以指明所要說明的事物的一種造字法。如“兇”字是指地上有一個深坑,走路的人沒看見而踏空掉進坑里,“凵”代表深坑,中間的“×”符號則象征掉下坑的那種驚嚇感和危險的情形。
(3)會意字的教學。會意字往往是合并幾個意義上有聯系的字,顯示出新組成的字的意義。如在學習“幸福”的“福”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樣的生活才算是幸福呢?古人認為有衣服穿(“衣”字部),一家人有田地,這就是“幸福”。通過這樣講解,學生一定會留下很深的印象。
(4)形聲字的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認字,發現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如“蜘蛛”的“蛛”,“蟲”表示蟲類,即動物的類別;“朱”表示形狀,即蜘蛛外形,兼表示字音。教師可跟學生講清“蜘蛛”是形聲字,一半部分表示聲旁,一半部分表示形旁。這樣一講解,學生就不會再寫錯了。
2. 溫故知新,合理復習。
中、高年級對生字的復習可以按照“上新課時復習舊課——下課前復習本課——單元整合復習——期末盤點復習”的步驟進行。老師把每節課的前幾分鐘留出來用在復習上,及時對上節課剛學習的生字進行認讀;下課前的幾分鐘,帶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生字,加強印象;在教完一個單元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對學生平時作業中容易出錯的生字詞進行聽寫或比較辨析;在學期末,對所學生字進行盤點,運用偏旁歸類、稱謂歸類、地名歸類和人名歸類等歸類法進行說、認、寫兼顧的復習。期末精心設計一次有關生字的比賽。通過讓學過的生字重復出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以減少回生現象。
3. 創設機會,學用結合。
識字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運用少,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時創設語文實踐機會。聽障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閱讀和寫作,因此對于生字的鞏固和運用,可在閱讀寫作中進行。通過閱讀寫作,提高生字的再現率與使用率,既可鞏固生字,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又可以增強閱讀與寫作能力。
識字回生現象是正常的心理過程,也是識字教學中必然經歷的過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講究方法,科學遵循遺忘記憶規律,切實抓好“識記、保持、再現”這三個緊密相連的環節,進行有效的反遺忘識字教學,就可以明顯地降低識字回生率,達到預期的識字目標。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