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之于人,就如俄國作家柯羅連科的《火光》里的那道光,驅散人心靈的黑暗,引著人們心馳神往,加快前進的步伐。
一、閱讀讓教師理解教育
閱讀是教師理解教育規(guī)律的捷徑。理想中的課堂,師生思維喚醒,激情迸發(fā),互相進行思維的碰撞,雙方都得到相應的提升,包含鮮活的思維和生命力。這些從何而來,教師又該如何著手?我們的老師從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育領導學教授理查德·I·阿蘭茲《學會教學》中找到了答案。在每周的科組教研中,從老師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出發(fā),選讀相應篇章,再開展集體研讀,研究教學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歷程,追求課堂教學策略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
對學生的理性分析、目標引導、對癥下藥、精神給養(yǎng)、心靈滋潤等都需要深厚的學養(yǎng)。我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把習慣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為了給老師們提供技術幫助,我校進行了《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七章“態(tài)度和品德的學習”讀書交流活動,從科學的角度認識學生態(tài)度與品德形成的條件、教師的作用。
二、閱讀讓教師思考教育
我校的第一場讀書報告會由一年級組承辦。主講人鐘燕芬、熊浩、林岱玫老師以“學生管理”為主題,以華南師范大學遲毓凱教授的《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為研讀文獻,重點分享了學生管理中的“七大武器”,包括:贊美、承諾、活動、成功、榜樣、人情和強化。在講座中,主講人以心理學理論為框架,以鮮活的教學實例、自身的經驗和管理策略為主體,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如何應對“破罐子破摔”的學生、如何轉變學生行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等學生管理的難題。在學生管理部分,最棘手的當屬學生的轉化。熊浩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對學生恰當?shù)馁澝赖闹匾饔茫⒏嬖V老師充分利用承諾會讓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林岱玫老師認為,教師應該多進行班級活動,引起學生情緒的激動,拉近師生關系,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借此轉化學生。鐘燕芬老師則強調教師的榜樣作用,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動學生,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輔以獎賞、表揚等強化手段,轉化學生。
第二場讀書報告會由二年級組承辦。主講人李小娟、王鵑、唐輝、劉明亮以“課堂管理”為主題,以李金釗老師的《基于腦的課堂教學框架設計與實踐應用》為研讀文獻,由總到分地為我們講解了課堂教學設計模式與管理策略。李小娟老師利用設疑、圖示、理論框架將課堂管理的心理學知識娓娓道來,提醒我們要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幾個關鍵點,讓我們對“課堂管理”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王鵑老師則在自己的發(fā)言中直接引用教學片斷和教育案例,為我們介紹“情緒的腦”,認為教師要提供合適的情緒、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數(shù)學新秀唐輝老師從多感官教學、遷移、思維導圖三方面闡述“認知的腦”,并現(xiàn)場板書示范遷移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的操作,他覺得教師在教授知識點時應先建立思維導圖,理清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劉明亮老師則展示了他為學生制作的學習能力構成表格,這是根據(jù)“社會的腦”理論,并結合他班里學生的實際而制定的,全面展示了班級每一個孩子在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際關系、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七個方面的情況,對于開展課堂管理極具指導性。
三、閱讀讓教師追求教育
閱讀在教師的心靈灑下了萌發(fā)的種子。老師們通過潛心閱讀,博覽群文,將堵塞心靈的謎團一一驅逐,把心中的疑竇逐一解開。如果說,開始的閱讀是通過校本課程硬性規(guī)定,現(xiàn)在的閱讀則是教師們深愛閱讀,漸成習慣,“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在書香中追求自己的教育夢想。
閱讀是追求教育理想的途徑。在《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的讀書交流會后,這本書的生命力在學校里延續(xù)。每位老師都在自己的教學中或多或少地踐行雷夫教育的軌跡,增加師生的信任度,減輕學生的“獎賞候群癥”,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每位教師都驚喜地分享著自己的雷夫式經歷,追求著自己的教育理想。李緯老師:“教育沒有成功的捷徑,我們班也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自己也還有很多不足,但我會以雷夫老師作為榜樣,不斷轉變自己、提升自己,更新教育理念,為孩子們打造安全、有價值感、令人激動、令人向往的教室。”陳靜圭老師:“是啊,當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不是批評,而是希望,他們也會變得樂學好學。”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