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也就是說,如果能讓學生愛上寫作,就必定會寫出好文章。如何培養學生對作文的愛呢?
一、用呵護孩子的愛心,確立積極鮮明的主題
“讓孩子健康成長”,這是普天之天下父母們的共同心愿。無論孩子學什么,干什么,父母們都希望他們能向好的方面發展,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才。好的文章也應該有一個積極鮮明的主題。作文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要把他培養成最優秀的。帶著這種心思,寫作的時候就會充滿愛意。帶著愛意去描寫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會富于生命,變得靈動起來。贊美熱愛之意自然不言而喻。帶著這種愛意去寫人,就會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飽滿。……如此一來,也就避免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作。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小作者護送小侄子回農村老家。在車上,侄子哭鬧著要媽媽,小作者先是哄,后是罵。她對孩子的態度引來了全車人的注意和懷疑,紛紛對她進行指責,甚至有人想去報警。作者對車上眾人的言行作了詳細的描寫,最后點明自己雖然被人誤會,但心里暖洋洋的,為這充滿人情味的社會。
平凡的小事,但作者立意深遠,以小見大,給文章確立了一個積極鮮明的主題,因此獲得高分也是自然的事。
二、用攝影師的眼光,選取典型的素材
一說起微笑,我們就會想起蒙娜麗莎;一說到失學兒童,我們就會記起那求知若渴的無助的眼神。天大地大,自然萬物,人生百態,進入我們眼中的事物很多很多,但能讓我們記住的能打動我們的心的只有那么幾件。可見,無論是攝影師,還是畫家,作品都在精而不在多。寫作文也一樣。雖說提倡“我有人無,人有我新”,但對于日日坐在教室里的學生來說,要做到題材新穎談何容易?創作來源于生活,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設想自己是攝影師,用敏銳的目光捕捉生活中的最動人的最精彩的細節,調好焦距,把它定格,然后用文字描繪出來。
下面,我們不妨先來欣賞《守財奴》中的一個精彩的片斷:
“本區的教士來給他做臨終法事的時候,十字架、燭臺和銀鑲的圣水壺一出現,似乎已經死去幾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了,目不轉睛的瞧著那些圣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動了一動。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給他親吻基督的圣像,他卻作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這段細節描寫就把一個極度吝嗇的,極度貪婪的葛朗臺推到了我們的面前。只要留心觀察,生活中感人的場景并不少見。比如有個同學寫她的母親幫她補裙子的事,她主要捕捉了母親“穿針”那一個鏡頭來寫:
“媽媽瞇著眼睛,緊蹙著眉頭,對著光管的光,小心翼翼地想把線穿過去。可是針眼實在太小了,媽媽輕輕嘆了口氣,把線放在舌頭上舔了舔,眼睛瞇得細成了一條縫,額上的皺紋緊湊在一起,深深的,仿佛在為她加油……”
你看,多雋永的畫面,多感人的母愛啊!轟轟烈烈的題材固然讓人心跳加速,平平凡凡,只要用心去捕捉,選好角度,同樣令人回味無窮。
三、用導演的心態,處理作文的情節結構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就如同我們看電影和電視,如果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局,我想這定不會是成功的作品。情節緊湊,一波三折,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這樣的作品才能緊扣觀眾的心,迎來高票房或收視高潮。因此,在寫記敘類文章時,學生不妨想象自己就是導演。擁有這樣的心態,自然就會用心寫作。設置懸念、對比襯托、環境描寫烘托氣氛等就會走進文章來,倒敘、插敘也會運用自如。如:
“一股溫暖從手心傳遞過來,仿佛打了一場戰的我輕輕睜開了眼睛,首先迎來的是爸爸關心而又焦急的眼神。我剛想叫出聲,“噫”爸爸用手壓住嘴唇,另一只手指向床邊。我順著手指的方向,看見媽媽趴在床邊,緊握著我的手,雖然是睡著了,但睡得并不好,青白色的臉寫滿了焦慮和疲憊,絲絲的白發在燈光下直刺我的眼。這幾天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痛苦,才讓媽媽如此憔悴?看到我眼中的不解,爸爸輕輕移開媽媽的手,扶我起來。在走廊上,爸爸用他那磁性的聲音向我講述了這幾天發生的事。”
題材雖俗,但經過作者的精心安排,讀者不知不覺地被帶進了文章中,和小作者一起感受到了那份濃濃的母愛。可見,在情節構思上稍下功夫,要寫出精彩的文章并不難。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