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直接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記憶等多種智力活動也就越有成效。所以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一、整合學科,培養興趣
愛美是人的天性。美的東西往往能引起人的興趣和向往。我們從《可愛的西沙群島》中領會到美麗和富饒;從《狼和小羊》中體會到善與惡;從《王二小》中體會到革命英雄主義;從《荷花》中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輔助教學,應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制作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的教具。在語文課上應嘗試融音樂、美術等其它科目于一體,為語文學習注入新鮮的血液。所以在課堂上盡可能捕捉語文與其它學科的切合點,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又對課文產生好奇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充分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語言有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為了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的目標,我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恰當運用趣味性的語言,鼓勵學生自己根據漢字的構字特點,四人一小組去編謎語、編順口溜等等,學生興趣非常濃厚,思維非常活躍。有的學生說:“三人一同看日落是‘春’字”。有的學生說:“雙木不成林是‘相’字”。還有學生說:“不正就是‘歪’,上小下大就是‘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預習新課的能力,我提前把一些生字的謎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謎面去分析這些字的構字特點。如“生”字,牛過獨木橋。“午”字遠看像頭牛,近看沒有頭,要問是啥字,看看日當頭。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當善于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來學習課文,這樣學生就會學得很開心。如教學《棉花姑娘》一文,當學生自讀完課文后,我說“棉花姑娘生病了,她多么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呀,她找醫生了嗎?”“找了!”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接著說:“找了誰呢?那就先請大家趕快去讀讀課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吧。”這時,學生們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認真地讀了起來。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他們戴上自己喜歡的頭飾,感受到自己就是其中的小燕子、啄木鳥、小青蛙,還可以加上自己的動作。這樣,教師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作業多樣,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作業的設計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因此,我設計作業盡量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這樣的文章適合學生表演,如《小蝌蚪找媽媽》《兩只小獅子》等課文,學完后,讓學生把課文排演成課本劇,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培養了小學生勇于表現自我的意識。
五、開展競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小學生好勝心較強,教學中如能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巧妙地、恰當地多組織一些競賽,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如開展知識競賽、寫字比賽、講故事比賽等等。有的學生不僅課內知識掌握得扎實、牢固,課外知識也很豐富,在知識競賽中就能脫穎而出,名列前茅。對于課外知識貧乏的學生,我就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多看課外書,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還可以提高寫作能力,擴大了閱讀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如,在班中開展寫字比賽,表揚寫得好的同學,鼓勵有進步的同學,輔導后進生,激勵每個學生把字寫好。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貫穿教學始終。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大膽改革,勇于實踐,才能實現教育的創新,才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創新人才。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