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是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供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科學認識,另一方面反映了知識經濟時代對語文教學的更高要求。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就得讓學生多聽多說,多進行實踐,光靠一學期八次的口語交際課,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新大綱明確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揭題時進行口語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課文《中彩那天》,我在揭題時設計問題:中彩是指什么?如果你家中了一輛小轎車,會是什么情景呢?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說一說自己中彩后的高興場面。同學們一聽到自家中了彩票,都興致勃勃,各抒己見,繪聲繪色地進行描述。這樣,就顯示了現實和課文的對比,既加深理解了文中人物誠實、講信用的品質,激起了學習興趣,同時又訓練了說話能力。
于空白處進行口語訓練,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如《麻雀》寫了第一天列寧和小男孩關于那只失蹤了的灰雀的對話,緊接著寫第二天兩人果然又見到那只灰雀。這中間發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文中沒有寫明。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教材這一有意設計的空白,引導學生進入廣闊的想象空間,啟迪學生大膽創新,然后交流討論。當同學自述時,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還可提出問題,補充自己的看法。由于對文章理解得透,學生敘述時有極大的熱情,條理自然清晰,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于插圖處進行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如《師生情》一文的插圖是三個小女孩正踮著腳尖,透過門上的玻璃在看著什么。我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當時的天氣怎樣?三個女孩在什么地方?她們為什么來這里?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畫面,進行合理想象,然后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既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感受學生對老師的深厚情誼。
演示課件時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豐富學生的內心體驗
上《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時,我把人類大量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劣的場面做成課件,學生看完課件后,視覺受到強烈的沖擊,內心的震撼可想而知,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老師,那些砍伐樹木的人太可惡了,該把他們抓起來,交給公安局。”“環境保護真的太重要了。”“我們應該自覺地保護環境,愛護我們的家園。”此時,文章揭示環境保護的主題已經不言而喻。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已經自然地接受了環保教育。
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口語訓練,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
《動手做做看》一文中有這樣兩句話:1. 媽媽說:“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2.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品析這兩句話,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學習古詩《菊花》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大膽地朗讀詩文,然后讓他們分組討論,提出不理解的詩句,并就詩句的字面意思和含義進行辯論。
在結尾處進行口語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攝影師》一文中,小攝影師因忘了帶膠卷而未完成攝影任務,他哭著走了。高爾基交代秘書,如果小男孩來了,要讓他進來。那么,小男孩會不會再來呢?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合理想象,體會小男孩做事認真負責,高爾基關心下一代的精神。上完《拔苗助長》后,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這人的兒子,你想對他說什么?學生一聽這個問題,興致大增,有的說:“爸爸,你看,禾苗都枯死了,以后我們吃什么呀?”邊說邊抹眼淚。有的說:“爸爸,你來,把我的脖子拔長了看看我能不能長高。你怎么不認真想想就做出這樣的事情呢?”“哎呀,哎呀,我們明天又得挨餓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話語應運而生。
復述課文,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復述,可以聽故事復述,也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上完《會搖尾巴的狼》后,我請幾位同學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要求他們把課文內容編成故事,不要照原文一字不漏地說,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合理想象,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只要不改變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行。由于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學生在同桌間進行復述時已興高采烈,甚至自己創造出符合狼本性的動作、神態。此時,我索性讓學生進行表演,同學們都躍躍欲試,連平時很內向、膽小的學生也舉手了。我把學生分成幾組,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演一演、聽一聽、說一說。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生鍛煉和培養了傾聽、口頭表達和應對的能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