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思考科學的教育教學方式,真正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綜合性。
一、作業設計基本原則
作業目標要有針對性。作業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不同種類的作用的目的性不同,因此,在設計語文作業的時候,需要有強烈的針對性,在課堂作業需要簡單而富有趣味,并且能夠控制好課堂作業的實踐和內容,讓學生短時間的將課堂學習內容通過聯想和延展到其他門類。課后作業是學生獨立思考課堂學習內容,查缺補漏的環節,需要作業覆蓋面廣且有啟發性。
作業形式要有趣味性。小學生從心理特點和生理成長階段決定了他們對新鮮事物十分好奇,因此,在作業設計方面要充分考慮到題目對學生的吸引力,例如,連線題目比填空題目更加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比題目比抄寫題目更有意思。題目新穎、立意獨特的題目教育和訓練意義更大。
作業難度要有層次性。語文教學是公共基礎課程,小學生由于家庭教育和性格特點的不同,對語文課程的感知度不同,有的學生對語文存在抵觸情緒,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則十分喜歡,那么在布置課堂和課后作業的時候,應當注重不同語文能力的學生的能力,盡量讓學生有多樣化的選擇來實現訓練目的。
作業答案要有開放性。語文作業的答案本身沒有絕對性,然而一部分教師過分依賴教輔書本,對教輔書的答案推崇備至,對學生的“獨特”答案視而不見,有點教輔資料的答案甚至是錯誤的,教師也沒有查看和訂正,從而誤導了學生的例子不在少數。語文作業的目的根本在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幫助學生做知識的主人,教師應當不設置標準答案,并且善于發現學生的獨具一格的答案,做合理的評判。
二、語文作業現狀分析
1. 作業量普遍過多
小學素質教育并沒有讓學生的書包越來越輕,反而出現了小學生戴眼鏡,書包越來越重的局面,一方面是一些家長希望學生能夠贏在起跑線上,為學生購買了大量的輔導資料,另外一方面一些教師為了評比職稱甚至與一些書商進行不良合作,讓學生變相購買輔導資料。結果導致學生除了課堂作業之外,輔導資料上的作業也讓學生壓力過大。
2. 內容局限,形式單一
經典教材的作業編寫方面較為中庸,題目形式也單一,教材的課后作業只適合基礎訓練,而需要進行拔高層次的訓練,教師通常采用教輔資料上面的題目,而一些教輔資料編寫倉促,并且對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把握不準確,所謂的拔高題目讓學生不知所以。簡單機械的作業,學生甚至都能夠背誦語文教師的布置作業的討論,可想而知當前教師的語文作業設計能力相當薄弱。
三、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
“聽”的作業。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聽”最開始訓練的能力,小學生在作為嬰兒時期就開始通過聽周圍人群的對話來開始學習語文,但是由于各地方言和說話習慣的不同,存在一些誤導和語法錯誤。因此,在課堂作業方面應當加大“聽”的成分,在聽的過程中讓學生學下自己認為好短語也是一種綜合訓練方法。通過現代網絡和多媒體技術,能夠獲取課本的朗讀音頻,對糾正學生發音具有重要意義。
“說”的作業。說是語文教學需要達到最直接和重要的教育目的。目前一些小學生能說會道,不怯場,而另外一些學生上課發言不積極,都是因為說的作業完成情況不佳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相互轉述課文主要內容,讓同桌之間發現別的同學對于課文的理解,對相互啟發和交流十分重要,其次,在課后作業方面讓學生通過問家長問題然后來課堂上轉述,能夠加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
“讀”的作業。“讀”的作業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布置許多閱讀作業,使學生的閱讀量增大,豐富學生的知識。小學語文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注意對涉及閱讀作業的布置。小學生對于漫畫類的讀本較為偏愛,通過選擇有插圖或者連環畫的書本來吸引小學生注意力,讓他們在快樂當中學習知識。小學語文中“讀”的作業設計,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加,學習語文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寫”的作業。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設計相應的實踐作業。通過自己動手,可以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