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去學習。新課標下語文的教與學要注重三個轉變。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是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者,是信息的提供者。在教育內容、方式等方面擺脫低層次的知識本位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誠相待。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清醒的認識到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導演,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不再是絕對的權威,而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和朋友。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有效指導課堂教學,進而讓學生輕松學習、愉悅的學習、主動學習。
二、教學方法的轉變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程設計更為人性化,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語文教師必須自覺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適當調整教學方法,主動適應并投入新課程改革。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法有:一是情境渲染法。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設置一個真實的情境,或者讓學生自己去設想,參與到生活場景中去,參與到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物的思想中去。將語文還原回生活,還語文課它本來的面目。二是變講為讀法。 “講”為教師講,“讀”為學生讀。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文本展開對話,與作者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其人生價值與時代精神,增強民族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三是全體動員法。語文課程的特殊性,使得每個用心的學生都不會掉隊,哪怕該生基礎較差。教師在問題設計上要循序漸進,考慮到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要使得在語文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增強他們自我探知的欲望。四是自主探究法。一堂好課的標準,是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能使學生動起來的最佳方法,就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它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自主學習能夠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并加強合作交流,生生互動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把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指點等有機地結合起來。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模式的實施,才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五是課外實踐法。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是語文。教師應加強課堂與現實生活、時代精神的聯系,拓展學生語文應用實踐的范圍,使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語文知識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學法指導的轉變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新課標下,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并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其次是給學生營造更廣闊的語文想象空間。教師只有不拘泥于現成的框架,引導學生跳出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才能還給學生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拓展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再次是引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陶行知提倡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語文教學要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 引導學生多作生活的歷練,多進行生活體驗,多進行課外涉獵,多收集信息,以此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時空,使校外的自然環境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要點是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課標的精神實質,并能夠在新理念、新觀點的指導下,鉆研初中語文教材,設計課堂教學,指導教學行為,努力使語文教學質量產生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