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李斯特的鋼琴曲《愛之夢》第三首是他的改編曲之一。本文簡述了李斯特鋼琴創作的風格特點和鋼琴改編曲《愛之夢》的創作背景。對樂曲的曲式、主題、旋律、調性、和聲以及音樂風格、情感表達方式進行了分析和欣賞。
【關鍵詞】李斯特;《愛之夢》音樂風格;賞析
1. 李斯特的鋼琴創作和《愛之夢》的創作背景
弗朗茨·李斯特(Ferenz Liszt,1811-1886)是19世紀匈牙利杰出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評論家及教育家,享有“鋼琴之王”和“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美譽之稱。
1.1李斯特的鋼琴創作
“他常常從文學題材或繪畫中汲取靈感,但他并不著意講一個故事或描述一個場景;他更力求于表達自己被一幅特定的繪畫或詩歌所喚起的心境;或者他也試圖用音樂語言來闡述一些他所關心的心理和哲學問題。”在鋼琴音樂方面,他不僅創有諸多的原創作品,他也擅長改編他人和自己的作品。
1.2《愛之夢》的創作背景
李斯特在同時代音樂家的影響下,將純粹的鋼琴音樂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作品,創作了大量的鋼琴改編曲。這些作品擺脫了單純炫技的“空洞”,更好地表現出音樂的詩意和深刻的內涵。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編為三首夜曲。
2.《愛之夢》第三首的結構簡析
2.1《愛之夢》的曲式分析
這部作品共有三大段,可以看做是奏鳴曲式的縮影,即呈示段(1-25小節)、展開段(26-60小節)、再現段(61-85小節)。呈示段由a(1-6小節)組成。第1個展開段由al(7-12小節)、b(13-24小節)三個樂句和一個小連接(25小節)組成。第2個展開段由a2(26-31小節)、a3(32-37小節)、b1(30-40小節)、a4(41-46小節)、a5(47-58小節)五個樂句和一個小連接(59、60小節)組成。再現段由a6(61-66小節)、a7(67-76小節)兩個樂句和尾聲(77-85小節)組成。
2.2《愛之夢》的主題分析
該樂曲的主題以冗長的同音反復和動力感強的級進和大跳為主,開始處弱起到強拍上的大六度音程仿佛將我們帶入了愛的天堂,繼而長音符的同音反復似乎在表達著愛的柔情與纏綿,最后主題在音階的上行中找到高點后又下行結束于主音。這段短小而又簡單的主題變化貫穿于全曲,在表現迥異的音樂形象之時,結合了不同的音樂形式要素,將樂曲的情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2.3《愛之夢》的旋律分析
2.3.1呈示段的分析
該段的織體由三個層次組成,高聲部是流暢而又華麗的和弦分解,中聲部是舒展的主題旋律,低聲部的低音線條由a、al句的單音發展成b 句的音程、和弦。該段高聲部的旋律集中在高、中音區,中聲部的旋律集中在中、低音區,低聲部的旋律在低音區呈現。樂曲速度是較快的快板,采用6/4拍子。高聲部的節奏運用強拍和次強拍上的強位音,其余為均勻的八分音符,但休止拍都用中聲部的旋律音加以補充,強調八分音符的連貫性,在聽覺上并未有空拍的感覺。中聲部以悠長的附點二分音符為主,間或大附點的二分和四分音符,后又發展出動力感強的八分音符,從此處可以看出對愛情的蠢蠢欲動的初現,情緒略顯激動。
2.3.2展開段的分析
在呈示段隱藏在中聲部的主題在此段出現在高聲部,更加凸顯了主題,使主題的形象更加清晰地顯現出來。中、次中聲部的和弦分解進行,由呈示段的一個聲部加厚到兩個聲部,使和聲更加飽滿、充實。36小節的主題由單音發展成八度的雙音,為此后激情洋溢的主旋律的發展作了鋪墊。37-40小節的織體有所變化,主題由單音發展成飽滿、堅定的和弦,低聲部由八度低音和下行的和弦分解組成。高聲部動力感強,上揚的旋律與低聲部下行的和弦進行形成對比,對比性強就意味著矛盾性、戲劇性強,這為此后達到全曲的高潮做了推進。這四小節積聚的“能量”終于在41小節爆發出來,進入了全曲的高潮,高潮部分力度上達到極強,織體厚度也屬之最,高聲部的主旋律都標有重音記號,并且是主題上行的八度音程與低聲部下行的八度音程形成對比。另外,中聲部、次中聲部的和弦分解進行也是反向進行的,旋律上的兩個對比使音樂的動力性、戲劇性更強。50-58小節,織體變為三層,高聲部主題仍為八度進行,中聲部是和弦分解,低聲部為八度低音,這一部分的情緒趨于淡然。59、60小節的小連接部分是四分音符的左右手同步進行的音型,力度上要求漸弱,情緒慢慢淡定下來,為接再現段做了準備。
2.3.3再現段的分析
這一段的速度與呈示段相同,少了展開段的激動與熱情,更多的是安靜與柔美。該段的織體依然由四個層次組成,高聲部的主題旋律,中聲部的分解和弦,次中聲部的柱式和弦,及低聲部的低音。高、中聲部與呈示段相似,需要強調的是次中聲部柱式和弦的進行,它在第三、四拍上與高聲部的主題交錯出現,縈繞在主旋律的邊緣,有種模糊感、朦朧感、補充感,柱式和弦的旋律走向更加增強了高聲部主題的旋律感。
2.4《愛之夢》的調性、和聲分析
呈示段由降A大調進入,至15小節轉入C大調,18小節轉入E大調,最后于20小節又回歸降A大調。和聲上,a、a1樂句的和聲走向都是Ⅰ—Ⅴ/Ⅵ—Ⅴ7/Ⅱ—Ⅴ7/Ⅴ—Ⅴ7—Ⅰ,都為收攏性終止。B樂句在節奏、旋律上都是對a、a1句的變化發展,因此和聲也有所不同,結束于Ⅶ級,開放性終止,為小連接的展開作了鋪墊,小連接的和聲在Ⅳ、Ⅴ級之間周旋,最終結束于Ⅴ級,開放性終止。
展開段調性在B大調上闡述,繼而于34小節進入C大調,然后在41小節轉入E大調,48小節轉回降A大調。和聲上,a2、a4句與a句的和聲語匯相同,收攏性結束,其它樂句都是開放性結束。
再現段的調性一直在降A大調上持續,a6、a7句的和聲語匯與a、a1句的相似,收攏性結束。最后的尾聲部分雖未轉調,但諸多的離調和弦似乎有了更多的色彩性,使愛的夢境更加充滿幻想與神秘。
3.《愛之夢》第三首的形象分析和情感表達
樂曲舒緩、歌唱性的旋律,悠長的節奏,對比性強的力度,稍快的速度,頻繁的轉調、離調、色彩性強的和聲,塑造了一個浪漫愛情的形象。呈示段似沉浸在浪漫溫馨的愛情里,平淡而又甜蜜。展開段進入全曲的高潮,甜美的愛情在此體現得激情洋溢、洶涌澎湃,對愛的追求與憧憬也達到高點。再現段表現了激情過后的柔情和純美,似對美好愛情的回憶,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另外,全曲大量的延音線的使用,不僅使旋律更具有歌唱性,而且使旋律的樂句感、句讀感加強,樂曲的織體層次更加明晰,猶如男女之間浪漫的愛情對白。
在作品中部,作曲家雖延用首部主題的旋律,但轉調及主題旋律以純八度音程的形式在高音聲部出現的手法,單純又自然,卻給我們帶來了一絲明朗和希望。但隨著織體的不斷加厚和音區的改變,此時的音樂風格已不同于原主題的柔美、恬靜而逐漸變得躁動不安和充滿張力。這種躁動不安的情緒逐漸高漲,難以抑制的愛的熱情終于沖破束縛迸發而出。此時第二主題在更高的音區上以加厚聲部的形式將整曲情緒推向高潮,右手八度明亮的音響、加上左手不斷向低音區下沉的7度和分解和弦的深厚音質,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得原來含情脈脈的內心獨白,進而發展成為大膽而熾烈的愛情傾訴,而左手的三小節琶音加上右手較密集的和弦更像一首具有宏大氣勢的頌歌,持續散發著火一般的熱情,表達著對純真愛情無悔的追求。它強大的動力正是通過速度、力度以及與旋律線條和和聲變化的結合來實現的,這種對于即將爆發的愛情的“瞬間阻礙”及“緊跟而來更為猛烈的激情爆發”能夠在瞬間使人感覺肅穆,旋律線的發展也隨之沖向了全曲的最高點“4”。然后在一段色彩性的纏綿、輕靈的華彩段中從最高點飄然而下,是高潮的最完美終結。當這種感情的爆發已達到最大限度,它期待著回歸。而以何種方式回歸呢?作曲家則在再現部給予了高貴、充滿幻想的回答。再現部是主題旋律更加精致豐富的再現,激動的心情慢慢平復,似乎是那甜美的夢幻在不斷遠離、漸漸消失。在主題結束時運用了一連串不協調和弦,飄渺不定、若隱若現,像是在感嘆這虛幻世界的美妙。最后伴隨著愛的主題的漸弱-漸慢-消失,在夢一般美好的幻境中,戀戀不舍地結束全曲。
《愛之夢》很好地將音樂和詩意結合在一起,是標題化音樂的典范,用音樂更深刻地詮釋了詩中的內涵。演奏這首作品,不僅要掌握精湛的彈奏技巧,還必須深刻體會其中情感的表現,深刻了解其中的音樂內涵,用技巧和心靈勾勒出音樂中最美妙的愛情畫面。
參考文獻:
[1]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
[2]朱曉玲.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3]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音樂圖書出版社,2003年.
[4]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5]百度百科[DB].李斯特詞條.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