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我們認為,把與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蘊、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相一致的校園“個性”文化,與培育“德、智、體、美”等“共性”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是建設普通中學校園文化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學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努力培育學校精神文化
四會市華僑中學始創于1957年8月,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香凝女士親筆題寫校名。1959年8月因故停辦。隨著改革開放和教育事業的發展,1991年1月,四會市委市政府決定選址東城區復辦華僑中學,可以這樣說,四會市華僑中學是一所年輕的老學校。
四會位于廣東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西北邊緣,是肇慶市融入廣佛的第一站。隨著四會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東城區高品質樓盤的開發,大量居民入住社區,高中教育普及進程要求更快,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確保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全市百姓辦好事、實事、善事,讓更多的孩子讀高中、上大學、成人成材,建設優良的校園文化,使每一位學生在思想品德、個性修養、智力、能力等方面得到可持續發展。
在上級領導部門和港澳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辦學規模不斷壯大,學校的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圖書館、校園網絡、人文景觀等為學校的各項工作良好運作提供了保障。但作為一所普通高中,我們面臨著兩大課題:教師隊伍比較年輕,青年教師對于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新課改的鉆研和探究、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調動和激發等方面亟須提高;由于生源素質不高且參差不齊,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有待加強,思想品質有待提升,理想抱負有待引領。師生的團結拼搏精神、組織紀律性、學習的自覺性是學校辦學質量提升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證,為此,我們在秉承“真誠、慎思、篤學、報國” 校訓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以人為本,以愛育人,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明確提出“團結守紀,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全面發展”校風建設要求。
近年來,學校在“以人為本,以愛育人,和諧發展”辦學理念的引導下,扎實開展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功能室文化建設,努力培養“真誠、慎思、篤學、報國”的學校人文精神,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體育藝術科技類獲獎人數及高考上線人數位居肇慶市同類學校領先行列。
二、以各項教育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我們注重全方位的挖掘校園文化活動的途徑,充分發揮學生會社團的作用,適時適度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1)文學社和學生記者團活動;(2)班級文化活動(包括選唱班歌活動、主題班會課設計活動等);(3)業余黨校活動;(4)體藝科技節和體育活動;(5)選修課和研究性學習活動;( 6)從校園群體文化活動角度看學科教學和教科研活動(如新教師、第一輪上高三的教師的上崗課、匯報課,每學期的公開教學活動周,每兩年的學校教壇新秀評比活動等);(7)節日和節假日活動;(8)國旗下演講活動;(9)社會實踐活動;(10)其他群體性文化活動。
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展示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增強了伙伴間的合作與團隊精神,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達到了活動中鍛煉人、活動中塑造人的教育目標。
三、重視制度文化的建設,助推學校精神文化體系的形成
學校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體現,是學校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課程文化、行為文化的保證。我校把制度文化建設分為發展規劃、崗位職責、規章制度、綜合治理四個方面內容,在建設中,重點抓好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完善制度執行機構和切實抓好制度落實工作。其中,發展規劃包括學校章程、學校發展規劃、學校文化建設規劃、學校特色建設規劃、教師隊伍建設規劃等;崗位職責包括校長及中層干部崗位職責、教研組長職責、工會主席職責、班主任職責、教師崗位職責等;規章制度包括教師教學常規、教育科研制度、班主任考核細則、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學校后勤管理制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家長委員會章程等;綜合治理包括學校安全工作條例、學校門衛管理制度、安全應急預案、警校共育制度等。同時,通過建立執行和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的組織機構,抓好隊伍建設,提高執行力,并定期督查、考核、獎懲等方式抓好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讓學校管理制度真正起到了規范師生員工言行,提高個人修養和文化程度的作用。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