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層層推進,生命課堂的誕生,喚醒了傳統教育中沉睡的主體性.生命化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注,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生命化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生機盎然、妙趣橫生的,學生感到快樂,教師感到輕松.生命課堂不僅把學生看成是教學的主體,更把他們看成為教學資源.
一、營造民主化的教學氛圍,促進師生關系平等和諧
1.傾注愛意,融洽教學氛圍
沒有“愛意”的課堂算不上理想的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之間才會互相理解和尊重,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老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必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愿意說說……”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老師相信你!”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說“你先試試,輕輕地說給老師聽”,“說得多好、多響亮呀!”……在教師暖暖的“愛意”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學習和發展.
2.允許犯錯,適度寬容
課堂上學生犯“錯誤”是十分正常的,我們不僅不應該批評,而且應該表揚.一方面,回答錯誤說明他有動腦筋思考問題,敢于表現自己.另一方面,他回答錯了,便能引起其他同學積極思考,正確答案很快就會出來.教師要寬容學生缺點,給學生一個重新認識、思考的過程,激勵其進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誠地給予每一個學生以點撥、啟發,才能使學生擺脫壓力與束縛,才能促使學生不斷進步,我們的學生必然在教師的寬容、激勵中健康成長.
二、創設自主探索的活動空間,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讓學生在操作情境中探究新知
陶行知先生說過:“手和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受知識、經驗的限制,其思維能力往往停留在具體形象的水平上,這就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經過自己的努力來弄清知識的來源.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摸一摸、說一說,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獲取知識、理解知識,從而發展思維能力.實現知識的再創造.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時,設計一道題:“用24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樣的長方形?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讓學生各自拼圖,再展示各自的作品,學生擺成四種不同的圖形后,讓學生根據擺的圖形計算各自的周長和面積.學生通過拼一拼,算一算后,我及時提問,你發現什么規律?有的說長方形無論怎么擺,它的面積總不變;有的說擺的長方形不一樣,它的周長也不一樣;還有一學生說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長與寬的長度越接近,周長就越短,反之周長就越長.這種獨特的規律,聽課者沒有發現,學生卻發現了,這也正是學生智慧潛能的體現.
2.讓學生在質疑情境中引發自主探究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動力.創設質疑情境,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十幾減8》時,開始就給學生制造一個懸念:“老師昨晚做了一個夢,你們想知道老師做的是什么夢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想!”這樣通過激趣誘思,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緊接著老師就講述:“老師夢見齊天大圣孫悟空對我說,他在蟠桃樹上摘了8個仙桃,樹上還剩幾個仙桃呢?夢里的問題老師怎么也解決不了,你們誰能幫一幫老師?”低年級孩子樂于幫助他人,樂于嘗試解決困難,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決問題的欲望,全都想幫幫老師.于是,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樹上原來有11個仙桃,那么還剩下3個仙桃,算式是11-8=3(個);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樹上原來有12個仙桃,那么還剩下4個仙桃,算式是12-8=4(個)……從表面上看,這個質疑情境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并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創設更好地調動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