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建校來立足中華傳統美德研究,以中華傳統美德文化作舟,載師生全面發展,致力于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與現代公民教育的創新管理,全面提升校園育人文化、提高學生的品德和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的整體發展。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在各科中滲透傳統美德和現代公民道德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通過綜合系統的實踐活動和情景設置,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使感知得到內化,形成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真正體現德育的有效性。
我們要求所有任課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傳統美德素材,將傳統美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做到緊扣教材,自主進行,點滴滲透,細雨潤物。如語文學科要求結合課文內容有針對性進行全程教育,數學和英語學科則結合生活和教材實際自然滲透,綜合科則在課堂中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點滴滲透。同時學校結合相關的節日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力爭把傳統美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使之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做到緊扣教材,因材施教,點滴滲透,潤物無聲。
二、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為導向,提升現代公民素質
我校從2002年創立以來,每天都堅持利用廣播、課間時間對學生進行格言、《三字經》等中華經典宣傳學習。在學生“熟讀經典,背格言”基礎上,鼓勵學生誦讀,表演,創作格言、活用格言。用“講故事,演講,表演,小品”創作公民道德格言,警句等活動,并利用班會課在班上宣讀。
按照不同年齡的學生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按照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開發出一套中華傳統美德校本課程。在版面設計,內容編排方面著重體現個性特點,教材內容均來自社區學校和家庭的故事。我們要求每隔兩周的班會課進行學習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好榜樣,內化自己的美德意識,使學生人格,氣質及行為有了更高的升高。
三、以家庭和社區為陣地,合力推進現代公民素質
1.成立全市首支少年志愿者服務隊,中華傳統美德輻射社區。
德育的意義在于實踐。2006年5月,昌平小學在市關工委、區教育行政部門的關心下,率先成立全市第一支“少年志愿者服務隊”。在以市關工委提出“十幫”活動、特別是“關注特殊家庭”、“幫助有困難的人”為宗旨,按照“鞏固、提高、延伸、輻射”的工作思路下,利用行之有效的志愿宣傳服務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關愛他人。少年志愿者服務隊成立后,學校圍繞“做關心他人的小公民”為主題,開展了少年志愿者活動,學校組織了富有特色的志愿者活動,如有序地開展了少年志愿者社區援助計劃,生態環保宣傳,慰問老人,為弱勢群體捐款獻愛心等一系列志愿者服務活動。在活動中,我們注重發揮隊員的專長,為社區貧困孩子提供學業上的幫助,并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打掃衛生,給予一定經濟和生活中的援助等力所能及的服務,進一步弘揚“樂于助人、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
2.開設“感恩”存折,創新性地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知恩圖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方面。針對目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對人不感恩、對事不關心、對己不負責”的現象,學校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別開生面地給每一位學生都開設“感恩存折”,將“知恩圖報”這種古老的傳統美德在現代小公民身上傳承并發揚光大。這本“存折”從2006年3月份開始,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會他人給自己的恩情并以實際行動感恩他人,最后記錄下自己的“感恩時間”、“感恩事情”、“感恩心語”。每個月由班主任收一次,由德育處評選出優秀的同學,并在廣播宣傳表揚。活動開展以來,學生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會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情;學會了如何體恤他人,關愛他人;學會了怎樣回報他;如,有些學生在感恩存折上寫下——
“感恩時間:4月10日”,“感恩事情:工作了一天的爸爸晚上還輔導我做奧數題”,“感恩心語:爸爸,當您老了的時候,我讀報紙給您聽”……
一本本感恩存折,承載著一顆顆感恩的心,創新了“傳統美德”的感恩教育。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