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目標的指向性精選經典內容是基礎
傳統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蓋的內容豐富多彩,我們無法讓學生廣泛涉獵,而應根據教育目標的指向性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精選內容。要進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應選擇具有實用的立身處世的道理、倫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養的要求的經典,如選擇《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大學》、《論語》、《增廣賢文》中的有關章節以及包含中華傳統美德的詩詞歌賦,把原文、譯注都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誦讀中學習、理解、自省。以目標指向明確的經典及詩賦發揮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激活了學生自主發展意識,是教育過程順利進行的基礎。
二、以途徑的多元化營造教育氛圍是關鍵
以誦讀夯實道德基礎。我校把“經典詩文誦讀”列為校本課程開設,組織語文教師精心采擷包含唐詩、宋詞、漢賦在內的國學經典。遵循“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原則,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分年段落實《小學生心背古詩80首》;分年級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大學》、《千字文》、《論語》、《增廣賢文》。同時注重古詩的趣味性和審美性,兼顧系統性,以主題的方式編輯如四季篇、言志篇、勸學篇、送別篇、感恩篇等。
以優秀傳統文化環境陶冶情操。我校提出“蒙以育德”的理念,創建德育特色。如在在草坪上安放古樸的文化石,上勒勵志勸學名言“崇德尚學”、“學無止境”;走廊張貼優秀中華經典古詩文中的名言警句;墻上懸掛“誦讀文化經典,弘揚傳統文化”、“人人愛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個個學做人、樂幫人、做好人”等催人奮進的條幅,與“講讓型仁,博學尚行”的校訓、“大學家風,德業日新”的校風、“格物致知,求新善思”的學風大幅標語相輝映。
以豐富的活動內容激發道德情感。“形式多樣”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由于學生的的個體差異,只有活動的形式、層次、規模的多樣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精神發展的需要。因而我們必須努力挖掘資源,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才能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國學在教育活動中真正發揮其積極作用。
創編古詩韻律操。我校自編自創的國學古詩操,語文教師和音樂教師聯手集經典詩文、音樂舞蹈之大成,融親情、友情、愛國情于經典詩文誦讀中,運用頂真手法把古詩詞串聯起來,配上古典音樂和舞蹈動作,演繹古詩與古詩新唱。學生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既合乎兒童的興趣,又容易記憶,學生做起古詩韻律操來特別有韻味和美感。
誦讀與藝術教育并舉。寓教于樂的活動是進行詩文誦讀的良好途徑。如我校把誦讀與書法、繪畫、表演等融為一體,作為校園文化藝術教育的一個載體,讓愛好繪畫的學生把熟讀成誦的詩文根據自己的理解繪成題詩圖并進行展示。對一些適合表演的詩文則改編成詩文劇進行表演,極大地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經典詩文的熱情。
三、踐行的主體化構建內化平臺是保障
當經典文化中的道德養分在學生的意志、情感等方面產生了影響時,要深入持久地發揮其影響,必須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唯有內化才能使學生能動地、創造性地實現日常生活道德的自主發展,促使自我獨立而穩固的道德素質的形成。要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必須以主體化的道德踐行來構筑平臺。如我校組織學生“走進新橋小學前身——曾氏大學堂”,感受傳統的孝悌親情,學習新橋人學而不怠、教而不倦、志而不忘的精神品質;在大學堂舉行一年級新生入學禮,六年級學生畢業禮,介紹或重溫曾氏大學堂的流長遠源、儒家思想、曾子文化,讓學生了解新橋小學的百年校史沿革,懂得“飲其流者懷其源,學有成時念吾師”,激發傳承大學家風,弘揚曾子文化的自覺;學校設立“文明禮儀示范崗”,讓每一位同學都在正已中正人;班級開展“星級學生”評比活動,少先隊組織義工隊定期為孤寡老人服務的社區活動等。主體化的的道德踐行引領學生在實踐中認同、接受傳統美德,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內化,成為發揮國學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責任編輯 邱 麗